访古说风筝

  □吕云祥

  春天来了,拂面盈怀的春风,魔术似地吹绿了树树杨柳,吹开了丛丛杏花,这莺歌燕舞、风和日丽的季节,正是踏青游春、放飞风筝,同时也是放飞心情的好时机。

  风筝,古时称“鸢”,也叫“鹞”,明朝徐渭《风鸢图诗》就称其为“鹞”:“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其实,风筝起源时称为“鸢”,尔后广传于全世界。中国最早出现的“鸢”是用木材制作的。相传在春秋战国时,墨子在山东潍坊“斫木为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即“鸢”,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鸢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2400多年。后来墨子把制风筝的技术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使其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直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此后诗人作诗称为“纸鸢”,如“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小甔有米可续炊,纸鸢竹马看儿嬉”“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若使纸鸢愁样重,也应难上最高头”等等。

  那么,现在为什么都称其为“风筝”呢?出典也很古老,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从这则资料可见,五代开始才把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但这也是一家之言,不可全信,因为比五代早的唐朝诗人已经以“风筝”之词入诗了,李白的“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杜甫的“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毛熙震的“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就是明证。宋朝以后,无论有声无声,都统称为风筝了。

  风筝在军事史和科技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唐朝诗人冯待征《虞姬怨》云:“妾本江南采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逢君游侠英雄日,值妾年华桃李春。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行逢楚汉正相持,辞家上马从君起。岁岁年年事征战,侍君帷幕损红颜……谁误四面楚歌起,果知五星汉道雄……”此诗所说的“四面楚歌”,乃是韩信的军事杰作,靠的就是风筝: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由此而来。韩信攻打未央宫时,靠的也是风筝,他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距离。而外国“放飞风筝”,用于科学实验,成效更加明显,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前夕放风筝,成功地把雷电引到地面,从而发明了避雷针。美国的莱特兄弟,曾经利用风筝来研究飞行,发明了飞机。1848年北美洲尼亚加拉河上的悬索桥建造,就是以风筝来开路的。

  至于普通人放风筝呢,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其作用是可以科学健身、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古籍《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入春后走出室外,到空气清新之处,放飞风筝,多多活动,这样使得春气之升有序,阳气之增有路,符合《内经》“春夏养阳”的宗旨。清人笔记《燕京岁时记》中说:“筝在天,以能清目。”可见,放风筝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较好的调节,对保护视力极为有益。在放风筝时多昂首远视绿地、蓝天,还可以预防、减轻近视。春天百花盛开,清香四溢,此时去野外放风筝,不仅使人心旷神怡,还会催人奋发向上,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