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烧卖,又称“烧麦”“肖米”“稍麦”等,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它起源于包子,与包子的主要区别除了使用未发酵的面制皮外,还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
烧卖在中国土生土长,历史相当悠久。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14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上,记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到了明清时期,“稍麦”一词虽仍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并且以“烧卖”出现得更为频繁。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金瓶梅词话》中也有“桃花烧卖”的记述。清朝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饨列满盘”的句子。
现在中国南北方都有烧卖,在江苏、浙江、两广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而在北京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烧卖喷香可口,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