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斗茶”

宋代点茶图

  □张科

  斗茶源于唐,盛于宋。宋代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中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在宋代,全社会各阶层普遍饮茶,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点茶在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是每天的日常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在宋之前的五代时期,茶人辟“汤社”集体品饮,对茶的优劣进行竞赛评比,这一风气开了宋代斗茶的先河。宋人饮茶喜欢聚在一起比较鉴赏,看谁的茶汤茶花多,“咬盏”好,散得慢,最后评出高低。这就是宋代初期的斗茶。

  斗茶最早起源于民间,宋代著名画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便描绘了市井斗茶的情形。后来民间斗茶之风逐渐传到文人雅士的书斋、亭园,甚至传到皇宫。宋徽宗赵佶就亲自参与群臣的斗茶活动。宋徽宗虽然算不上是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通晓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他还写了一部《大观茶论》,详细地叙述了茶的采制过程和烹煮品饮,对民间斗茶之风描述也很细致,从中可以看出宋时斗茶的风尚。

  在宋代,苏东坡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宋代流行斗茶,讲究饮茶的技巧,对茶叶的加工,饮茶所用的茶具以及煎煮冲泡过程,斗茶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为斗茶之需,宋代的茶具中还出现了茶筅。茶筅是一种竹制品,用老竹制成,头端破竹成丝,成竹帚状,用来搅拂茶汤,使其泛花。斗茶,又称“茗战”。斗茶所强调的是“斗”字,要求斗茶者要有精湛高超的点茶技巧。斗茶时,参加的人都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密切注意茶汤表面的细微变化。

  宋代用的都是茶饼,如贡茶“龙凤团茶”饼,斗茶前先要把茶饼碾成茶末,然后用瓶煎水,接着调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的适量沸水调和,把茶末调至浓如膏油,以粘稠为度。“点茶”是斗茶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点”就是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中。注水时,动作有规范,落水点要准确。在落水的同时,还需要“击拂”,即搅拂茶汤,使用的工具便是茶筅。这时候,就会出现乳雾涌起,汤花紧贴盏壁。这种现象叫“咬盏”,汤花咬盏不易消散,是斗茶的理想效果。最后,就是品尝茶汤,茶汤以纯白为上,达到茶的“色、香、味”三者俱佳,才是最后的胜者。

  宋代斗茶,除要有精湛的技艺之外,对茶的选择、用水的选择也很讲究。茶品“以新为贵”,用水“以活为贵”,新茶配活水,相得益彰。

  斗茶时能使人得到精神的调节和心理上的愉悦感,从而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有《斗茶歌》,其中有两句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极其精彩地描述了人们斗茶时的情景和茗盏中上好茶汤的茶韵。

  在宋代,为了与斗茶相配套,除了煎水改用茶瓶外,茶盏也由唐代的崇尚淡青色越瓷,改为崇尚黑色建盏。宋代饮茶所用茶盏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品。宋代的煮水器改用较小的瓶来煎水,这种煎水器,人们又叫做汤瓶、茶吹、茶吊子等。宋人对茶瓶是十分讲究的,因为它不仅要用来煎水,而且还要在斗茶时用来注水。与此相应,对瓶嘴的要求就很细致。宋徽宗要求斗茶的茶瓶,嘴要呈抛物线状,不能歪斜,嘴和瓶身的接口处要大,瓶嘴末端的出水口要圆而小,这样注水时就容易控制,不会有断续的水滴,茶盏面上的汤花就会保持得很好。除建盏外,宋人在斗茶时还采用其他釉色的茶具。如南宋龙泉哥窑的茶盏,外观造型与建盏相似,但颜色是淡青,色泽幽雅洁净,也被视为斗茶的上等茶具。

  斗茶之风之所以能在宋代流行,是和当时的时代风尚、社会的商业经济分不开的。宋代商品经济全面繁荣不仅刺激了商品茶的生产,更推动了与茶相关的产业和文化的发展,如此繁荣的商业经济自然催生了繁盛的茶文化。

  文人雅士大量参与斗茶,使宋代的饮茶趋向艺术化。宋代的茶人大多是著名的文人,如林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徐铉、王禹偁等,这些第一流的文学艺术家同时也都是第一流的茶人。他们创作了大批茶诗、茶画、茶书法作品,从而大大拓展和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宋代成了中国茶文化史中风格极为鲜明的一个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