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春游怎么玩

  □刘中才

  春来百花开,万物齐争艳。春天不仅是读书的好时节,也是游乐的好月令。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了春游习俗,当时叫做探春。《诗经·郑风》里记载“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在东门外,俊男靓女络绎不绝,如织如簇。此种踏春,不仅可以谈情说爱,而且还能结识新友。

  魏晋以后,踏春之风空前盛行,国家为此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作为外出春游的日子固定下来,称为“上巳节”。彼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大人孩子纷纷穿上轻薄的春装,到山间幽谷里,或是采摘兰草,或是逐水嬉戏,或是抚琴宴饮……《后汉书·礼仪志》中记有:“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后人将这种祭祀方式叫做“春禊”。

  古人春游重在游乐,因此,各种玩耍方式也是林林总总,好不热闹。放风筝便是其中一种。古人外出春游时,上达官宦绅士下讫贫民百姓,都会走到乡野,忙趁东风放飞纸鸢。古人相信风筝可以放走“晦气”,因而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或家人的名字,待放飞风筝后,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祈求天赐好运。

  放风筝的同时,春游的各种活动亦是丰富多彩。男孩子聚在一起蹴鞠,女孩子拥簇着荡秋千,文人墨客流觞曲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蹴鞠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唐宋。陆游在《晚春感事》中说:“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李白、王维、刘禹锡也多次将蹴鞠写入诗中,春游蹴鞠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荡秋千则流行于女性之间,《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十分普遍,元代以后还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延续至今,深受妇女儿童喜爱。

  春游是古人放松筋骨的重要方式之一,玩乐之余,文人墨客坐在水渠岸边,拥炉煮茶,饮酒作诗,彼此畅聊新年愿景,共叙诗情画意,《兰亭集序》便是书圣王羲之描绘春游的名篇佳作。

  除此之外,古人春游还会带上各种吃食,搭起帐篷,围炉烧烤,《浮生六记》就曾记载古人外出携带食盒,边饮酒边谈笑,吃饱喝足后再打一场马球的经历。1978年发掘的西安韦氏家族墓室,出土过一幅宽3米多的宴饮壁画,描绘的便是盛唐达官贵族郊外游玩飨宴的场面,其中的美味佳肴、饮品果蔬,琳琅满目,令人咋舌。

  细细数来,古人春游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可谓人间富贵,尽在其中,令信息时代的新人大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觉,正如白居易在《春游》一诗中说的那样:“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其实,古人春游远不止如此,诸如踏春沐浴、雅士玄游、花草比斗等等,都是古人春游的必杀技,而如此多的游乐方式,哪怕是花上三五天,也恐怕会沉浸其中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