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青山古道还
陈大新
□陈大新
唐代诗人顾况有一首六言绝句,题为《归山作》,其诗云:“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唐贞元中,顾况已经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了,他决意隐居。诗人是吴人,要归的山是位于江苏的道教名山——茅山。雪后的山峦一片寂静,诗人归山只带回几茎白发,欲问心事,都在里面了。然而,诗人又有什么改变吗?且试一望青山,虽经雨雪风霜,还是依然固我。过了前面的山林,就是诗人的茅舍了,有谁在那里等待吗?恐怕只有这几日的积雪了。脚下的这条古道,蜿蜒而去,还是当年的老样子,看来已久无人迹,此时只有诗人独还。既然青山不改,古道依然,那就抛开世间纷扰,寂守茅山,托付一片生涯,也算得其所哉。
这首六言绝句,是即景言情的好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耐人寻味。空林古道,白发青山,状诗人归山之情形。
顾况的一些诗画面感很强,六言诗又十分独特,《归山作》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诗人“归山图”。
顾况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至德二年(757)登进士第。善为歌诗,性恢谑,不拘小节,善画山水。曾为杭州新亭监盐官。据《尚书故实》和《历代名画记》载,顾况任新亭监盐官是自己要求的,为的是画海中山水。有一位画家王默,请为海中都巡,也是为了画海景,半年后解职而去,据说此后“落笔有奇趣”。建中二年(781)顾况任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判官。韩滉以画名世,曾开创画马牛的“韩派”,《宣和画谱》载,戴嵩以画牛著名,笔法有得于韩滉,戴亦在韩幕中为判官。顾况入韩滉幕前,曾在江西与李泌、柳浑交往密切,三人性皆狂放,被视为“孔门之狂者”。
顾况后随韩滉入朝为大理寺司直。贞元三年(787),柳浑辅政,荐为秘书郎,李泌为相,迁为著作郎,因称“顾著作”。李泌去世后,顾况作《海鸥咏》嘲权贵,有句云:“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因不能慕顺,为众所排,贬为江西饶州司户。贞元九年,顾况去官离开饶州,经洪州入彭蠡湖复入浙西淮南交界,取长江水路东下入吴。
顾况于儒学外,出入释老,结交诗僧,大历年间与皎然、陆羽在湖州组诗会。《太平广记》引《尚书故实》谓:“有时宰曾招致,将以好官命之,况以诗答之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事唤狂生。此身还似笼中鹤,东望沧溟叫数声。’。”(《酬柳相公》)
顾况去官后,归隐于茅山,并受道箓,他有一首《崦里桃花》记其事:“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山月寒。”
顾况与白居易有一段佳话,人多乐道。其事最早见于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王定保《唐摭言》《旧唐书·白居易》均载其事,有人疑其说,傅璇琮认为或有其事。贞元五年,白居易十八岁初至长安应举,顾况时为著作郎,有可能在长安遇见。不久,顾况遭贬饶州。白居易出示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他16岁时的作品。
在大历诗人中,顾况诗想象奇特,风格近李贺,《沧浪诗话》称:“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顾况,抱儒家用世之怀,生逢不遇,出入于释、老,晚年归山,寄生涯于一片青山,1200多年前,道教名山茅山曲折的山路间,年近古稀的诗人踏雪而行,吟哦之声引起空谷的回响:“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