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鞋匠老王

  □十八番

  一

  我30多岁的时候,一天到晚屁股不落座,运动量大,鞋子也特别容易损坏,隔几天就得去补鞋摊。常常一边坐等鞋子,一边观察周围的人群,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不同的补鞋匠,周围聚集的人群是不同的,补鞋摊犹如一个小小的社会,每天都演绎着各不相同的故事。

  现在谁还会补鞋?街上的补鞋摊,如同那报刊亭一样,快要消失殆尽了。不过,补鞋匠老王的形象却如刀刻般在我脑子里,不经意打开,记忆就如富春江中的碧波一样,滚滚而来。

  老王的补鞋摊就坐落在富春路最繁华的地段。

  老王身边,总携着一只简陋的木箱子。打开木箱,像打开了百宝箱,里面又分几个抽屉,榔头、剪刀、钳子、线、皮、钉子、胶水、鞋掌,各样物件齐均。当然还有一条自制的可以折叠的小凳子。

  有一年初夏,我拿了双新买的皮鞋打算去钉鞋掌。时当午休,老王正眯着眼睛打盹。我接连叫了几声:“大伯、大伯!”他一下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用手擦了擦眼睛,露出歉意的微笑,问我道:“补鞋子啊?”我说:“钉鞋掌。”他拿过鞋子,一边看,一边用手用力捏了捏:“今天你先拿回去,过三四天再来。”我非常诧异:“你现在不是空着吗?”他笑笑:“不是不给钉。一则让鞋底适当磨损以后再钉,穿起来更合脚。二则还要看看鞋底的质地是否适合钉鞋掌。有的鞋底不适合钉鞋掌,一钉就破,那样就可惜了。”随后,他又说道:“其实人也一样,先要经过小试,方可大用!”

  老王一番话,我很震惊,原来钉鞋掌还有这么多门道。我抬头看他,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清晰地镌刻着岁月留下的沟壑;微微深陷的眼眸里,射出坚毅而沉着的目光。中年人,中等个子,身体偏瘦,因为瘦的缘故,看上去比实际身材要高很多。尤其他的两只手掌,不仅粗糙,而且特别宽大。当他拿东西的时候,好像不是用手在拿,而是用大钳子稳稳钳住。

  再一次去找老王,是为了补一双运动鞋。因为对运动鞋性能不了解,又图省力,懒得换来换去,没多久,鞋帮就多处脱胶了。彼时,我们单位已经南迁,我去单位附近的好几个补鞋摊,结果都没有补牢。于是,又跨江去找老王。他对我解释:“鞋帮与鞋底,原是通过加热粘起来的,用一般的胶水确实粘不牢。我熬制了一种树胶,不知是否有用。”并说:“树胶需要加热才能粘,现场没有工具,要带回去。你明天下了班来拿吧!”当我第二天下班后赶去时,已经5点40多分了。他大概为了等我还没有收摊。一看到我,就露出满意的笑容:“我已经试过,应该粘牢了。你穿着试试看。”果真如他所言,从此后再没有脱胶过。

  二

  有了这两次补鞋经历,我就决定,以后将所有的鞋子都拜托给老王。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去补鞋,竟然有一种小小的向往,看老王补鞋,和他聊天,不仅有意思,也有收获。比如,他很守时,无论刮风下雨,早上8点半开摊,下午5点半收摊,周末休息一天,雷打不动。如果偶尔家里有事来不了,也会在补鞋摊的墙角边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事由,什么时候再来,请谅解云云。还有收费,一律明码标价,老少无欺;万一碰到大钞找不开,他宁愿少收或不收,也决不肯多收人家一分钱。

  大部分时间,老王都低着头,静静地干活,神情专注,动作娴熟。如果长时间不见他开口,我就会主动向他提一些补鞋的问题。而他回答了我的问题后,还会继续讲一些令我既新奇又有趣的话题。比如他说:“人们常说‘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这当然说得不错。不过,合不合脚,不单单是尺码大小的问题,还有投不投缘的问题。有时你会惊喜地发现,这双鞋如同是为你量身定制一样。”又说:“从一个人的穿鞋可以看出他平时的为人。每个人走路造成鞋的损坏是不同的。”还说:“补鞋的时候要因人而异,看身高、看体重、看走相,甚至看性情。”

  如果碰巧他不是很忙,他还会从鞋的材料开始,和你长谈:“鞋面有棉的、革的、皮的、胶的,不同的材料,透气性、保暖性各不相同。而鞋底就更讲究了,除了材料,还有工艺,有硬、软之分,有实心、空心之别,还有弧形的、凹陷的、平板的。不同的人穿同样的款式,或同样的人穿不同的款式,其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接着又补充:“还有线,线要与鞋面、鞋底的材料相适应。线太韧了,就会拉破鞋面、鞋底;反之,线太脆了,鞋面、鞋底就会把线割断。尤其是胶水,胶水不仅有软、硬之分,还有快、慢之异,具体用什么胶水,要看鞋面、鞋底的材料而定。”说到这里,他直了直身子,长吁了一口气,拿过茶杯轻呷一口,然后笑着总结:“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重要的是脾性相投。”

  有天下午,我有事经过他鞋摊,时间还不到5点,却见他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去,就顺嘴问道:“大伯,今天这么早收摊啊?”他回我:“今天几个小的都要回来,一起聚餐吃个饭。”我见他美滋滋的样子,接着问:“家里有喜事吗?”他微笑答我:“也不是什么喜事。今天是我生日,他们回来给我过生日。”又似乎有点自嘲道:“这么大把年纪了,过什么生日。可大儿子却说,生活需要仪式感,不为什么,是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想想也有道理,每个人需要的不就是被记得、被关心吗!”

  三

  我想起最后一次见到老王的情景。

  那天,我还是去找他补鞋。他一边补着鞋,一边说:“你这双鞋不错,是名牌;看款式、皮质,还是真品。”他接着又讲:“真品和假品不一样,懂行的人,一看就看出来。真品简简单单,不花哨,但用料和做工都很精细。假冒的东西,好看不中用。”

  稍后,老王指指旁边的一双翻毛皮鞋:“这双鞋是老李头的,已经补了好几次了。这次我告诉他,不能补了,他还不信。”他停了停又说道:“其实,鞋和人一样,都是有寿命的。人年纪大了,要服老。鞋子也有年纪大的一天。”我很理解似地朝他点了点头。他继续自顾自嘀咕:“年轻时轰轰烈烈,年纪大了就该复归平静。总之啊,无论谁,最终都要退出历史舞台。”老王宛若在对自己的一生作总结。

  或许,这就是我时时想起老王的原因吧,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角补鞋匠,却给了我不少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