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傲灵魂的生存态度

  □江南布衣

  1961年,耶鲁大学出版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当时正处于西方与中国大陆的冷战时期,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热门书,还成了欧美许多大学的教科书。在这部英文著作中,夏志清重点推荐了四位作家: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张天翼,论述张爱玲的篇幅多达42页。沉寂已久的张爱玲仿佛重新被人发现,一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耀眼的星座,如日中天,经久不衰。

  张爱玲到美国后经济一直拮据,尤其是和赖雅结婚后更加窘迫,多亏夏志清出面向多所大学推荐,才找到可维持生计的工作;他还牵线搭桥,促成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她翻译《海上花列传》。按中国的传统观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香港的宋淇夫妻给张爱玲提供过许多无私的帮助,作为回报,她临终把所有的遗产相赠。而对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夏志清,张爱玲却没有任何回报,始终冷淡相待。两人书信往来30年,夏志清写给她的一些信件,拖了好久才拆阅;难得见次面想请她吃顿饭,当着夏女友的面被婉拒;发展到最后,连自己的电话也懒得给夏志清了。夏志清曾将张爱玲写给自己的100多封信结集出版,其中有一封信就是这样表示的:“对别人我当感激万分,对你就不必客气了。”

  张爱玲这样冷落恩人,夏志清却是一句闲话怨言都没有,因为在他眼中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她的几部作品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不朽之作”。对于这样的天才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她,他包容体谅张爱玲的一切,包括对自己的冷淡与失礼,认为这是朋友之间真正的相知,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由此看来,夏志清不光是个温文尔雅、学贯中西的学者,还是个慧眼独具、识人惜才的伯乐,更是个知书达礼、包容豁达的真君子。

  张爱玲身处一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走上了起落不定、悲喜交替的鬻文之路,孤独寡言成就了她的文字,所有阅历,所有修养,所有情趣,成了她行文走笔的厚重基石与丰富背景。可以看到,一旦进入文字世界,她的思维和语言顿时顺畅无比,活跃跳动,五光十色,变化无穷。不可否认,张爱玲的个性特立独行,如喜奇装炫人,常语出惊人,爱闭门独处,拒人于千里之外等。不过,由此就认定张爱玲是个不谙世故、傲慢无礼、孤僻乖张的人,则未免有失偏颇。其实张爱玲很懂人情世故,有时候还很圆滑乖巧,如她赴美之前,主动给从未谋面的胡适寄书写信取得联系,以便在美国申请入驻资助作家文艺营时,请胡适出面作为担保人。若能够换位思考,就可以理解张爱玲之所以冷面拒人的原因。想要成为世俗公认的热情洋溢、礼数周全、人见人爱的完人,除了需八面玲珑地与人敷衍周旋,不辞辛苦地迎来送往,还须贴钱赠物经营好各种关系,不仅耗费时间,更是耗损心性。张爱玲一旦陷入这世俗的泥淖里,就无法再保持她冷静敏感的观察力与独树一帜的思辨力,也无法写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存世。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话虽说得有点极端,但却不无道理。因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想想自己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弄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优势,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不足。只有不断地独处反思,才能使人的生理与心理都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境界。杨绛先生晚年感慨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