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冗赘即精华

  □胡建新

  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石头雕了一尊五牛图,精致细腻,栩栩如生,观者惊叹不已。有初学雕塑者向其讨教雕刻技艺,雕塑家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地说:“石头里本来就有五只牛,我只是根据总体构思,把多余部分慢慢剔除掉了而已。”

  雕塑家所言,既是形象生动的专业阐释,更是富含哲理的“普世诀窍”。雕刻艺术向来就是删繁就简的创造,雕塑家手执刻刀,每一次凿击都是精准到位的硬功夫,随着粗朴的石头被渐渐剥落、石屑如齑粉般飞散,牛的形象遂从混沌中呼之欲出。当年,达·芬奇为凸显天使发梢的生动光泽,将发际外光色全部抹去;米开朗基罗为“释放囚禁在大理石中的生命”,将冗杂彻底削尽,使被禁锢的精魂得以舒展筋骨、翩然临世。世间万事,亦如雕刻——去除多余音符,便谱出一首好歌;去除多余废话,便撰就一篇妙文;去除多余枝丫,便育成一棵大树。

  其实,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剔除冗赘的过程。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原石,只要依据其固有材质、顺着其可塑方向精心雕琢,剔其冗赘,留其精华,就能成就人生熠熠生辉的“五牛图”。然而,现实中有些人总在急切地给自己添加东西,一味追求显赫的业绩、光鲜的头衔、动听的赞誉,过于向往名利地位,过度纠结利弊得失,过多期待身外之物……这些附加的“石料”越堆越高,反而遮住了本真的模样,妨碍了精品的塑造。剔除虚荣的执念,才见本心的澄澈;剔除无谓的纠缠,方得自在的通透;剔除纷繁的欲望,终显灵魂的纯净。

  人生原本包含着诸多成功因子和失败元素,谁都可能成功或者失败,关键在于如何取舍。有人明白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毅然将冗赘的杂质剔除得干干净净,于是成功如期而来;有人只想添加不愿削减,在耿耿于怀中依然留下不少冗赘,于是失败不期而至。正因为一些人干事创业时存在诸多杂念和杂质,才耐不住寂寞、静不下心来,以致于在焦躁难耐中一事无成。须知那些杂念和杂质,恰似覆盖石头天然牛形的赘屑,亦如遮蔽明镜光亮的尘垢,不去除便难以雕琢出惟妙惟肖的“五牛图”。而每一次对杂念的清弭、对杂质的剔剜,才是对生命矿脉的重新开掘。所谓成功,并非在虚空里添加什么,而是拂去尘埃后使固有灵光得以朗照生命;所谓精华,不是刻意追求的完美,而是剔除冗赘后那份恰到好处的本真。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正因为隐去了山腰,山才显得格外巍峨雄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诗意栖居”理念,主张人应当摆脱物的奴役、回归本真,这恰恰如同从人生的顽石中剔除那些不必要的赘块。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王阳明说“心外无物”,这是在纷繁世相中剥除杂念、追求澄明的境界。欲抵此境界,就要多一些剔减,少一些冗加;多一些舍弃,少一些获取。就像雕塑家面对顽石,慢慢剔削,终让“五牛图”跃然眼前——唯有剔除冗赘,方可创造出不朽精品;唯有清理心境,才能让掩藏于灵魂深处的瑰宝熠熠生辉、灼灼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