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的社会学意义
□周云龙
妹妹与我语音通话,她说,憋了几次,想喊一声“哥哥”,都没喊得出口。一次语音留言,“哥哥”说了一半,她几近哽咽。从小到大,平辈之间,不管什么场合,我们当面都以名字或小名相称。面对面喊“哥哥”“妹妹”,好像那是“幼儿日常”。
妈妈走后,妹妹与我联系的频次少了。以前,一天三两次。每次手机那端“云龙啊”响起,听其声调,便能辨出家中老母亲的健康状况。妹妹的车间同事,旁听数次之后很是好奇:你跟哥哥都直呼其名啊?我家不喊“哥哥”“姐姐”不开口的。一句善意提醒,令小妹心生愧意,辗转反侧。母亲不在了,家乡已成故乡,妹妹想努力做些改变,拉近与我的心理距离。
称呼,是情感内涵的表达,是人际关系的体现,也是文化价值的承载。
人与人交往,线上或线下见面,交流的第一句,便是对对方的尊称或昵称。而称呼,又有“面称”和“背称”的区别。
面称。面对面称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直接体现交际双方的关系亲疏、地位差异以及场合不同等情况。正式商务场合,称呼对方为“某先生”“某女士”,茶叙闲聊时间,则可能直接称呼名字、网名或昵称。
背称。背后提到某人时使用的称呼,可能与面称相同,也可能因为语境不同、关系亲疏、情感远近而有所差异。民间有条社交原则,关系亲近者,可以允许适度的不恭。当然,面称或唤称也同样适用。
一个人真实的身份,往往在对方的背称里。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情感,也在他使用的背称里。
面称,正式、庄重、谦卑;背称,随意、直观、真实。面称,在“面”,也在“礼”;背称,在“背”,也在“心”。
人的一生,是称呼不断变化的一生。人的称呼或被称呼,与环境、场合、情感、职位、职务、职称、年龄、辈分的变化同步、同向。
譬如,有网民戏谑地总结了“李二蛋”的一生,十分简洁、直观、形象:
出生:李二蛋;7岁:李二蛋同学;25岁:李二蛋同志;30岁:李科长;40岁:李局长;50岁:李书记;60岁:李顾问;65岁:李老;75岁:老李;去世:李二蛋同志;去世3年:李二蛋。
人的一生,可以有多少个专属称呼?人的一生,是一次返璞归真的过程,还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在“李二蛋”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不难想象,那个不加前缀、不带后缀的“背称”的“李二蛋”,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参加过“高端”饭局的朋友剧透,他们介绍来宾、喝酒聊天时,称呼对方有一个潜规则:局长以下的,一般称姓和职务,比如张处长、刘科长;局长以上的,称呼名字和职务,比如晓明局长等;一旦提及大一点的领导,只说名字,不带姓。
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趣在它的复杂,不只级别认定的复杂,更是各自心态的复杂。称呼的是对方身份,显现的是自我心态。
本土的饭局没有那么多虚头巴脑,某些场合常有一种调侃式或浮夸式称呼此起彼伏,称小编为总编,称科长为厅长,称处长为部长……民间这种“突击提拔”,一般总要连升二三级。如果只升一级,相反倒有些尴尬,很可能令对方忐忑坐立不安。所以……你懂的。
面称,时有虚伪。背称,多有真相。
某地一个官员,作风霸蛮,专横跋扈。当地干群背后称他是“张老师”,暗指他好为人师,喜欢责备、训斥同事,视下属为他的学生。如此背称,上传到一位领导耳里。领导与其谈心之后,一次他当面厉声训问手下的副职:有些人为什么背后喊我“张老师”?副手倒是反应机敏:本地对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长者,都习惯称老师,还习惯尊称领导的夫人为师娘。一边解释,一边掩饰,侥幸逃过一“诘”。
称呼的社会学意义,远远不是简单的“嘴上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