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生活不听话

  □游宇明

  熟悉的一位朋友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人必须敢于坚持“所想”,只有一心一意将“所想”变作“所成”,生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出彩。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过于绝对。

  道理难免枯燥,先讲一个故事吧。表兄读高中的时候,成绩并不瞩目,根本没做考大学的打算。那时包括中专在内的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四点多,他们村子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加上所在学校学风也不好,许多同学都没把学习当回事,他断定自己此生创造不了什么奇迹。他对未来的设想是讨个乡下老婆,种好几亩田地,生个孩子,过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那种生活。他的母亲不甘心,托人将他转进了一所有点名气的中学。他体恤母亲的苦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努力读书,常常下了课还在做作业,一年后他真的获得了超过重点本科线10多分的好成绩。表兄原想报考地理专业,毕业了去搞国土资源调查,见识华夏大地的好山好水,但报志愿的参考书上将经济管理专业列在前头,上线的同学抢来抢去,他也随波逐流按此书的顺序填写,最后真的进了经济系。大学毕业后,表兄被分配到一所高校教书,他想过改行做记者,但报考时单位不愿意开证明;他也想过当版画家,却找不到合适的领路者,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当“蜡烛”,燃烧了几十年,人到中年时升了教授,成了有些名气的经济学者。表兄说自己是被生活推着一步步向前走的。

  表兄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所想”与“所成”的关系:人最初之“所想”未必就是让人仰望的高度,实现得再充分,也很难“出彩”。即使“所想”熠熠生辉,也存在一种情境:我们奔向“所想”之路悬崖四伏、险滩遍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突围之策。此时,转向另一条能够把握的跑道也许更加明智。

  当然,我们也可以始终盯住“所想”,不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放弃报到,从头再来;单位不同意自己报考外面某个工作就软磨硬泡;想获得某种星辰大海找不到领路者就坚持自我摸索,只是此种一心一念的“盯”,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在成事的概率上,未必大于换一条赛道。

  世上从来不乏被生活背叛“所想”却大大有“所成”的例子。徐霞客自幼好学,饱读诗书,一心想做官来光宗耀祖,但他的运气实在太背:15岁考童子试名落孙山,想收拾心情从头再来,父亲又偏偏在这个时候逝世,他只好回家一边种田,一边侍候母亲。然而,徐霞客的“向远”之心没有被命运打败。对家中事作了安顿后,万历三十六年(1608),21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并将一路上的所观所感写成《徐霞客游记》,他因此成为世界上科学考察地质地貌的先驱者之一。曹雪芹的祖父是皇帝的“包衣”,曾掌握江南织造的大权,捞得的金钱、美女数不胜数,后来曹家子孙获罪,家道中落。曹雪芹没机会过上前辈们那种锦衣玉食的生活,便把家族的经历记录下来,加以瑰丽想象,创造了文学杰作《红楼梦》,如此人生比当个只知灯红酒绿的花花公子,无疑更能走进漫漫时光。

  一个人的骨头真正有点硬度,就会允许生活不那么听话,生活愿意让你的“所想”与“所成”融为一体,固然应该开心;生活击碎我们的“所想”,你也不必怨天尤人,说不定,这是它赐给你成为另一个徐霞客和曹雪芹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