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张照片值得“玩命冒险”
□孔德淇
微观点:没有什么流量,值得用生命去冒险;没有哪张照片,比平安活着更珍贵。
近日,上海新华路隧道成了拍照打卡的热门地。谁能想到,这条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隧道,竟被网红博主们视作拍出“王家卫风”照片的绝佳场地。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电影感隧道拍照”“复古港风”等关键词,相关“指路教程”比比皆是。
夜幕降临,网红博主们在隧道里来回穿梭,全然不顾呼啸而过的车辆。为了几张所谓“沉浸感”十足的照片,他们不惜将自己置于险地,把安全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一幕幕场景,看得人胆战心惊。
这些网红不仅以身犯险,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种草笔记”,打着“约拍”的幌子,诱导其他网友跟风。即便平台醒目地标注了“危险行为、请勿模仿”,还是有人被“网红打卡”迷了心窍,一个劲儿地追问打卡地点。长此以往,将导致不良风气蔓延,危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和价值观念。
从法律层面看,行人擅自闯入隧道,已然涉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应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看似不高的违法成本,让一些人心存侥幸。但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一次疏忽、一场意外,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不是简单的处罚问题,而是关乎生死的严肃命题。
这场“网红打卡”乱象,更深层次反映出部分人价值观的扭曲。“以险为酷”的畸形审美在网络上潜滋暗长,“幸存者偏差”的认知误区,也让一些人觉得危险行为并无大碍。看到别人拍出美照、收获流量,就盲目自信地认为自己也能全身而退。殊不知,隧道并不是什么“景区”,也没有任何可供拍照的安全设施。加之车来车往,危险如影随形,把这种地方当成“网红景点”打卡,简直是在死亡线上游戏。
相关部门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仅靠个别交警人员出面劝阻、警告或者在相关路段加强警示牌的宣传力度,恐还不能起到治本效果。对个别不听劝阻的违规拍者,该罚则罚,并辅以教育警示,做到刚柔并济,让大众清醒认识到,再强的电影感、氛围感,生命没有“NG重来”的机会。别被“网红效应”牵着走,盲目追求所谓的“打卡潮流”,一头扎进危险的漩涡。
有人推荐种草、有人慕名关注、有人跟风前往,叠加平台审核缺位,一条禁止行人通行的隧道就“升级”成了“网红打卡地”,甚至被包装为“必去打卡点”。这类违规“网红景点”的走红,网络平台难辞其咎。平台不能再当甩手掌柜,必须强化内容审核,对类似违规分享保持“零容忍”,绝不能让流量沦为危险行为的“帮凶”。同时,还应加强正向引导,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流量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流量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关注和收益,但一旦意外降临,所有的“高光时刻”都将化为泡影。没有什么流量,值得用生命去冒险;没有哪张照片,比平安活着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