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动车检测乱象说“不”
□杨玉龙
微观点:相关部门当综合发力,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联合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部门加强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管。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机动车检测机构数量为15760家,相比2020年增长约30%。随着机动车检测机构增多、竞争加剧,为抢占更多客户,部分检测机构用各种手段进行检测造假的现象频出。为了抢占市场,获取利润,一些检测机构不仅用不法手段让“问题”车辆蒙混过关,甚至还让没有问题的车辆无法通过检测,再向车主推销“检测包过”服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机动车年检除了安全性能以外,还要检测机动车的排放物,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颗粒物等等,排放检验有助于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但从实践来看,少数机动车排放检验第三方机构,的确存在作弊现象,不仅扰乱了市场,也埋下了诸多隐患。
排放检测首先就要读取OBD数据,OBD检测通过后,才能对尾气进行采样检测。OBD设备在读取车辆数据时,会显示一个编码,通常只有同一型号同一批次的车辆OBD编码才会显示一致。然而,有检测站的数据中,13000多条编码完全一致,这就涉嫌作弊。而此类现象并非个案,值得警惕。
监管执法须持续发力。自2024年9月起,生态环境部等在全国部署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相关部门当综合发力,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联合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部门加强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管。对存在违法行为的,既要取消检测资质资格,更应依法全链条打击违法行为。
相关企业当积极作为。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多个部门编制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完善机动车OBD系统功能,指导机动车生产企业完善OBD防刷写和防篡改、污染控制装置破坏或拆除报警提示等功能。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增强守法经营责任意识,恪守法律和道德底线,这也是健康发展的根基所在。
对于消费者来讲,应规避弄虚作假。车主莫要贪图一时便利、抱侥幸心理;安检和环检的严要求,既是守护公共利益,也是保障车主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