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端午回归文化初心
□张西流
微观点:唯有拒绝节日商业化对文化意义的掏空,才能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让粽香浸润文化的芬芳。
端午佳节将至,为营造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清新”过节风气,推动粽子回归节日食品属性,回归传统文化本源,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广大粽子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自觉抵制“天价”粽子和过度包装。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天价”粽子往往伴随着过度包装和豪华混搭,已经脱离了食品本身的属性,成为人情往来和攀比关系的工具。
又逢端午,粽叶飘香。然而,当“天价”粽子现象频现,当包装的奢华程度超越食物本身的价值,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节日,是否正在资本的裹挟下逐渐异化?端午节的本真是纪念屈原、祈福健康的朴素情怀,而非炫耀性消费的竞技场。抵制“天价”粽子,不仅是对商业过度化的反抗,更是对传统文化本真性的守护,是一场让节日回归初心的文化祛魅行动。
粽子的文化符号意义,早已超越其作为食物的实用价值。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五色丝线缠粽以驱邪,到明清时期粽子成为亲友互赠的节礼,小小粽子承载着中国人对平安健康的祈愿、对家庭团圆的向往。屈原投江的悲壮故事,赋予粽子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龙舟竞渡则强化了集体记忆的凝聚力。这些文化密码,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纽带。当一颗粽子被标价上千元时,实际上是对这种文化的粗暴改写,将集体记忆的载体异化为身份区隔的工具。
当代消费主义正以惊人的效率,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商家精心设计的“限量款”“联名款”粽子,通过稀缺性叙事刺激消费欲望;华丽包装创造的“仪式感”,掩盖了产品本身的文化贫血。据报道,某知名品牌推出的“天价粽子礼盒”,成本不足售价的十分之一,这种畸形的价值倒挂,正是节日异化的典型症候。
让端午回归文化初心,需要多方形成文化自觉的合力。消费者可以用自制粽子重温家庭温情,社区可以组织包粽子比赛激活集体记忆,媒体应当引导舆论关注文化内涵而非商品价格。苏州某社区开展的“奶奶的粽子”活动,让老人手把手教年轻人包粽子,在技艺传承中重建代际情感联结;某大学发起的“一封家书伴粽香”活动,使节日回归亲情交流的本质。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商品的标价,而在于情感的浓度与记忆的温度。
当我们剥去“天价粽子”的华丽包装,寻找的不仅是食物的本味,更是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端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消费金额的多少,而在于能否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暂停脚步,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脉搏,重温“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诗意情怀。唯有拒绝节日商业化对文化意义的掏空,才能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让粽香浸润文化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