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识好人
□游宇明
人活在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情感上的相互搀扶,快乐有人分享,它会像种子一样扩展;忧伤有人慰藉,它会如河沙上的脚印一样迅速消失
人世间能够搀扶我们的人,拥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好人。
应该承认,生活中有做人基本底线的人占大多数,这些人也可能考虑自己的利益,但特别惹人指背心的事做不来。但一般性地有良心的人与好人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人的及格线,后者是人的良好线、优秀线。一般性有良心只会使我们不去害人,有心当好人才会使我们主动去做有益于他人的事。
世间并不缺少好人,关键是我们得拥有一双穿透世俗迷雾的慧眼。现在这个社会,自媒体特别发达,有人整天盯着手机里的小视频,网红说什么他信什么,结果有被骗钱的,有被骗色的,有被戏弄的……你能怨谁?有人喜欢从别人口里认识人。他人对某个人的认识不能说对我们没有参考价值,但必须明白,一个人评价另一个人,背后折射了他的价值观和利益取舍,不能完全代替我们亲自认知。如果人谓善我们就以为善,人谓恶我们就以为恶,你很可能掉进坑里尚不自知。人也不能从“出息”里去认识人。一个人当了官、发了财、出了名,固然有某些长处,但有“出息”不等于有好品德,更不等于一定值得我们交往,历史上那么多奸臣、贪官,他们没被惩处时都被当作有“出息”的人,可是他们值得交往吗?
在我看来,想“认识”好人,第一需要考量的是此人在关键时刻对别人的态度。一个人正直、善良、真诚,见不得他人受苦,这样的人一定是好人,绝对值得交往。欧阳兆熊(字晓芩,曾国藩喜欢写成小岑)不算个大角色,终生只考了个举人,连县令都没当过,却是曾国藩一生最敬重、亲近的朋友之一,曾国藩的日记、家书里多有对他的记载。同治四年四五月间,两人见面就超过十次,见面时经常干的事是下围棋、聊天,并无什么要紧的事,由此可见两人的亲昵。两人关系如此之好,有个原因:道光二十年,两人同住京城果子巷万顺店,当时还只是个穷翰林的曾国藩得了重病,呼应无人,精通医学的欧阳兆熊集医生、护士、护工于一身,对曾国藩精心照顾,让他及时康复,从此,曾国藩就认下了这个朋友。
我们还应该从对社会的贡献去“认识”好人。某个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事业上,希望造福社会,其本性不会太差,就算有些个性的不足,也属于小节。晚清的左宗棠,说话很直接,不懂得迂回,做事也有些我行我素,当时便有人不喜欢他,然而,左宗棠一生勤于政务、清正廉洁、公忠体国,在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开办洋务方面都屡建奇功,这样的人难道不算好人?其实,就是对他最有意见的曾国藩,内心也是认可他的,要不,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就不会在后勤和军事将领的挑选上给予他那么多的支持了。
懂得从何处“识”好人,善待真正的好人,好人才可能像春天的树叶遍布我们途经的每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