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旅行者

  □姚孝平

  小时候,看电视剧《西游记》,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火眼金睛,惩妖除魔。长大了,却最佩服唐僧,他回答了“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这念叨每一集都有,虽重复,却非废话,而是一种人生信念。

  人生就是取经路,我们每个人都是“唐僧”,都在用一生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生哲学命题。

  人离开家这个熟悉的地方,去往陌生但宽阔的远方,是值得纪念和骄傲的事,因为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爷爷老了时,总兴奋地说起自己30多岁时,摇着水泥船去乌镇买木材的事。乌镇离我家不过20多公里路,摇船3个钟头,但这是爷爷一生到过最远的地方。别人问他哪里来的,他回答“姚家桥”。父亲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上海,离家乡120多公里。那年父亲22岁,和刚认识的母亲一起坐车去“出码头”。有人问“你们从哪里来”,父亲回答“浙江桐乡”。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北京,距家乡1200多公里远,那年我29岁,受邀参加“新华每日电讯第一届评论年会”,与会的一名著名作家问我是哪里的,我激动地回答“浙江”。

  人从哪里来,由不得自己决定;到哪里去,却可以自由选择。唐僧选择了去西天取经,就坚定不移每天往那里去,虽路遇艰难险阻,但“斗罢艰险又出发”。可贵的是他不忘初心,依然清醒地知道自己“从东土大唐而来”;他牢记使命,“去往西天拜佛取经”。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追问,也是脚踏实地、追寻梦想的实践行为。这不光是唐僧,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人生拷问。生活在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村民紧紧相连;茫茫宇宙,球体密布,星河灿烂,我们都是匆匆旅行者,并不孤单。

  1977年,“旅行者一号”深空探测器发射升空。1990年,它回望地球,留下了著名的影像“暗淡蓝点”,然后义无反顾向着遥远的星际空间进发。人类从远古走来,一路披荆斩棘,数万年来一直用行动思考探索践行着“到哪里去”的目标。

  在地球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旅行者;在浩瀚宇宙中,地球也是旅行者。人类和地球一样,渺小却坚定、努力,我们终将弄明白“到哪里去”这个困扰人类发展进程最核心的“终极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