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背景”

  □陈思炳

  “背景”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之一是“指背后倚仗的力量”。也就是俗话说的“有来头”“有靠山”“有后台”。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谓神通广大,大闹天宫,连玉皇大帝都奈何他不得,可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却常被一些妖精打败,如那个黄风怪,放出的三昧神风,威力无穷,就连经过老君八卦炼丹炉考验的孙大圣的火眼金睛也受不了。这些有着惊人本领的妖精,多是来自上界:或为天神的侍童,或为菩萨的坐骑,或为仙道的宠物……总之,都跟上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有“背景”的妖精。就说那只灵山老鼠精变的黄风怪,就是跟佛祖如来沾了亲的。这些有“背景”的妖精。往往仰仗从天神那里偷来的种种上界的宝物,胡作非为,不可一世。

  现实生活中仰仗“背景”为非作歹的也不乏其例。四川某县有一个以余茂学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多年来明火执仗作恶。记者前往采访,堂堂公安局局长竟一脸惶恐地说:“不是我们不打,而是打不过他们。”局长的害怕,不是怕“黑帮”,而是怕“黑帮”背后的“背景”——当地一些要害部门的领导,与之有着非同寻常的瓜葛,明里暗里宠着护着帮着他们。

  “背景”的能量实在不可轻视!有“背景”的人可以办成许多按正常渠道办不通的事情;有“背景”的人做错了事,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背景”的人甚至可以无视法纪的存在。正由于这些“背景效应”,一些人没有“背景”挖“背景”,有了“背景”用足“背景”。

  在很多时候,人们尊重的不是某人而是“背景”,人们害怕的不是某人而是“背景”。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某领导新到一地或一个单位,人们关心的不是他是否有真才实学,而是先打听他有什么“背景”。有人到某单位办事能否办成,不是看这事是否合法合理,而是看办事人的“背景”。有的人只尊重那些有“背景”、有权有势的人,而没有回归到人自身。正是利用了人们只尊重或害怕“背景”的心理,很多行骗者,冒充“高干子弟”“领导亲属”“首长秘书”等,行骗屡屡得逞。

  “背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在权力大于法律的土壤里,尤其容易繁衍滋生。“背景”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的,从实际情况看,一种是亲情相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种则是交易的结果,以金钱、美色等为诱饵换来的。“背景”的本质乃权力私有化、商品化的具体体现。而权力的私有化、商品化,必然导致腐败的丛生、公德的沦丧。“背景”的存在,是对法制的藐视。我们要高度重视“背景”的危害,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注重对“前台”违法违纪分子的惩治,而忽视了对“后台”“背景人物”的查处。

  “背景”最怕阳光。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很有必要给形形色色的“背景”曝曝光,把其丑恶面目公之于众,让老百姓看看,这些人是怎样纵容、支持违法犯罪活动的,又是怎样在事发后千方百计阻挠案件的查处、包庇犯罪分子的,并依照法纪予以严惩。如此,看谁还敢肆无忌惮地充当“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