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之失与瓦伦达之殇

  □齐世明

  后羿又名夷羿,相传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以神射名世,有“羿射九日”等神话传说。其实,他在生活中也常遇严峻的挑战,“欲戴王冠,必负其重”嘛。

  据苻朗(前秦)《苻子》记述:夏王久闻后羿神射大名,便叫他来自己的后院表演,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一尺见方的兽皮做箭靶,靶心直径一寸)。夏王还设了奖惩,“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后羿听闻射中赏万两黄金,不中要罚没自己原有的千户封赏,顿时紧张起来,结局不难猜:“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平常心下常百步穿杨,患得患失则一着失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后羿该庆幸,他失手并无性命之虞,而在当代,享誉世界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在1978年以73岁高龄最后一次走钢丝,在“谢幕之作”现场群情鼎沸之“锅顶”,仅做了两个平常动作,竟从近70米高的钢索上一头栽下!为什么?瓦伦达之妻噙泪而道:“这次表演对他而言太重要了,他就给自己加了许多重担,出场前就不停嘀咕:‘不能失败,不能失败……’”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而越在意时就越容易失去——“瓦伦达效应”又称“瓦伦达心态”,作为心理学一个著名的“论据”,由是而生。

  无疑,这种“瓦伦达心态”自会酿就中外一幕幕悲剧。在长叹息之际,油然想到《庄子·达生》中的一段讲述。颜回请教“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的“门道”,孔子在讲授善游者“忘水”之后举一反三,又借博弈赌注的大小向弟子们阐释说:人的凝神专注,常被外界外物左右,“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用轻贱的瓦片做赌注的时候,不计得失,十分坦然遂心应手;用随身佩戴的银腰带钩做赌注时,就会计较得失,有所顾忌,发挥便小有差池;当用黄金做赌注时,赌注太大,唯恐失金之惧会搞得人头脑发昏,内心迷乱,发挥失常不可避免。博弈技巧原本一样,但因为心有负担,有所顾惜,就会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了。大凡矜顾外物,必定导致心智昏愦,举措失常。

  孔子之释,直指后羿之失,亦“预言”了瓦伦达之殇,太在意所取,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追求一些东西,往往患得患失,动作变形,只有抛掉得失之心,才能在各种繁复多变的情况下发挥自己至高的技能。

  庄子也认同孔子,借这个故事强调超然世外,乘物游心,不惑于外。

  孔子所释,庄子所悟,对今朝亦启示深深:看重外物,为金钱名利之类的身外之物所累,不可能进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状态,而用心专一,才能全神贯注,方有所得。我们经常说“关键时候掉链子”,输就输在了心态,有时候一个好的心态比高超的技巧更重要。人生“黄金注”,常怀胜负心,夜夜想成功,往往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