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镛先生办副刊

  □王兆贵

  民间百姓对外来物种,大多以西、番、胡、洋称之,如西瓜、番茄、胡萝卜、洋葱头等。

  高粱这种作物,最初大约也是从域外引进的,人们称高粱为胡秫或胡黍。早年主粮不够吃,农家就用高粱面煮稀饭,俗称打胡汤。此胡汤不是风味小吃胡辣汤,而是高粱面糊糊,呈土红色,粗碜难喝。为改善口感,打胡汤时通常会放进一些豆子。这样煮出来的胡汤,因有可供咀嚼的豆香便好喝多了。正是因为如此,在方言中,人们就把讲话或文章空洞乏味比喻为“满锅胡汤没一个豆”。

  你发表讲话或演讲,你写出来的文章,有没有人爱听爱看,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物。不论是哪类题材的讲稿或文稿,即便不都是干货,水分也不能太多。倘若既缺乏事实又缺乏事理,既缺乏知识性又缺乏趣味性,仅靠文笔藻饰,“美文腔”十足,不过是亮丽的肥皂泡而已。

  查良镛先生在《明报》做掌门时,很重视办好副刊,他认为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新闻报道大家都差不多,但副刊做得出色的话,那张报纸就会与众不同。为此,他对副刊提出过五个字的要求:短、趣、近、物、图,并把这五个字贴在编辑部供大家参考。这五个字中的“物”,就是言之有物。所谓有物,不一定是干货,但必须有让人乐看的内容,看后或是感到有趣,或是感到有味,或是感到有得,而不能是清汤寡水,“满锅胡汤没一个豆”。

  言之有物的文字,也不能铺陈拉杂,重复冗赘,而是要力求简练,意尽则止。倘若“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朗诵会上抑扬顿挫一番也许煽情,落笔到文稿中就不可取了,空耗了自己的精力不说,恐怕没人读得下去。这同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见驴字”的典故,说的是一个道理。

  查先生提出,副刊选稿标准:“新奇有趣首选,事实胜于雄辩,不喜长吁短叹,自吹吹人投篮。”凡属浮夸的稿子,就要扔到字纸篓里,谓之“投篮”。事实胜于雄辩者,并非不用议论文字,而是夹叙夹议者较受欢迎。最劣之文字是自我吹嘘,借机彰显自己的能耐,其次则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今天写张家长、李家短,明天写隔壁老王逛公园,后天写单位同事买彩票。实在没有话说,就东拉西扯编故事。看起来见人见事,实在是滥情、伪情的市井闲言。类似这种“满锅胡汤没一个豆”的文稿,即使见报了,能有多大意思,又有谁愿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