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古端砚

  □王家年

  唐·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天下石砚,以端溪紫石砚论贵贱。”1300多年的中国石砚文化史,仅名见经传的砚石就有数百种,但能称得上中华名砚的,却寥寥无几,能经受历史检验、独领砚文化风骚的,首推端砚。

  端砚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被上至帝王、达官贵人,下至文人雅士、藏砚家所钟爱。端砚闻名于世,蜚声文坛,颂扬备至的诗词赋铭和传说、图片、拓本多姿多彩。论砚著述,蔚为大观:有柳公权《论砚》、欧阳修《砚谱》、米芾《砚史》、高似孙《砚笺》、苏易简《文房四谱》、唐询《砚录》等;专著文献有:宋无名氏《端溪砚谱》、李兆洛《端溪砚坑记》、钱朝鼎《水坑石记》、计楠《端溪砚坑考》《石隐砚谈》、黄点苍《端溪砚汇参》、高兆《端溪砚石考》、袁树《端溪砚谱记》、吴兰修《端溪砚史》等。

  端砚问世以来,被发现和开采的砚岩有: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岩、宋坑岩、梅花岩、绿端岩、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白线岩、青点岩、木棉蕉岩、沙浦岩、桃溪岩、结白岩、炕头岩、有洞岩、锦云岩、软石洚岩、硬石洚岩、飞鼠岩、菱角肉岩、龙尾青岩、果盒络岩、黄蚓矢岩、虎尾岩、白蚁窝岩、沙皮洞岩、屏风背岩、石梯岩、梨木根岩、茶园岩、将军岩、白婆坟岩等几十个岩坑。

  端砚石以深紫色、猪肝色、灰黄色、青绿色为主色调。端石柔嫩,硬度在3度左右。清吴兰修认为:“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石质与石声是有联系的,凡木声的端石皆为佳石,用手抚摸,细腻、娇嫩、幼滑、滋润,犹如“孩儿面,美人肤”。古人赞美端溪的石质:“冰雪为肌间紫碧,落落星辰手可摘。天然妙质世间无,虽十五城不与易。”“晶莹可爱,巧夺天工”的石眼;有“微细如尘,隐隐浮出”的青花;有“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的鱼脑冻;有“蕉白初展,含露欲滴,白嫩清净,浑成一片”的光白;有“像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天青;有“如悬崖上的瀑布,一泻千尺”的冰纹;有“像马尾临风,细缕丝丝”的马尾纹;有“紫气围之艳若明霞”的胭脂晕;有“芒色澹而晕”的金钱火捺。听说还有一种新石品:“里层是鱼脑冻,冻内有青花,冻外是一片蕉叶白,均被火捺包围着,而火捺之外却布满天青,看起来像一个开阔的湖面,波纹荡漾连成一片。”它是各种石品的综合,欣赏价值极高,非常稀少,藏砚家看得比金银珠宝还珍贵。

  历代文人和藏砚家对名砚的实用和艺术鉴赏标准:纹斑绮丽,玉德清声;坚劲发墨,下墨如风;经久不乏,仃墨浮艳;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护毫佳秀;滑不拒墨,经磨无声;瓜肤殻理,涤之即净;池润容墨,文作天工。

  端砚自唐宋以来即被皇室列为贡品。唐太宗甚喜爱王羲之的书法,曾把褚遂良所临摹的《兰亭序》铭刻在端砚上,赏赐给功臣魏徵。端砚作为中华名砚,在传播华夏五千年之文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