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火”起来

  □吴学安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为了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过来、“火”起来,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到“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技艺正走出博物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通过创新节目形式,构建非遗文化生态传播场域,让观众在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古老非遗“活”在当下,以探索为导向,带领观众以沉浸式互动方式体验非遗之美,全景展现我国深厚绵长的非遗文化之脉。

  非遗是文艺创新取之不尽的宝藏,“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主题之一。活化非遗文化资源并非易事,需要把故事内涵与演绎空间相融合,秉承“思想+艺术+技术”理念,创新使用集访谈、体验、秀演、文创设计等环节于一体的多元传播方式。同时,还需要把不同的文化元素糅合创新,整合推出,使这些非遗文化产品能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满足人们的欣赏观摩需求。

  目前,我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近9000家,成立5年的企业占比55.6%,非遗产业化发展势头正盛。要开拓文旅融合新空间,就必须要挖掘地方非遗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通过合适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并融入到与人们贴近的地方,丰富非遗文化内涵。如随着国潮风兴起,南京云锦研究所的云锦织金婚书大受欢迎。设计师高文芝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向往传统的中式婚礼,便创意推出《“奉旨成婚”云锦织金婚书》,一经面世,便成了年轻人的心头爱。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就是不断推进非遗资源的活化,对于非遗来说,也许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挖掘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激活非遗文化生命力,本身也是非遗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走上舞台,走向世界,通过“舞台上的非遗”讲好中国故事,让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精进,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