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赵畅

  日前,绍兴博物馆以馆藏历史典籍版本为主体,展出86件馆藏珍品。展览分“於越之光”“秦篆汉隶”“魏晋风度”“大唐气象”“宋韵传世”“盛明华章”“有清学术”“近代赓续”八个篇章。荟萃刻本、写本、拓本、绘本、活字本、批校本、题跋本,多为首次露面之珍稀典籍版本。

  上述展品,“多为首次露面之珍稀典籍版本”。而之所以称之为“珍稀典籍版本”,既是缘于数量之稀少,也是因为所涉内容之珍贵。难怪,这次展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书籍的功能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是无可替代的。中国自古便有藏书的文化传统,就如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绍兴古越藏书楼等,而书稿、手稿自然更是珍稀之物。如何让这些古代书籍特别是其中的珍稀典籍版本“潮”起来、“火”起来,关键是要做到——抢救保护“活下来”、挖掘整理“活过来”、参观展览“活起来”、综合利用“活下去”。

  那些珍稀典籍版本,无论是善本还是孤本、珍本,都会因种种原因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抢救性保护。如忽视保护抑或保护不善,则将遭受无可挽回的伤害。尤其是在当下参与古籍保护的专业人员欠缺的情况下,我们既要做好库存保护的工作,又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把这些珍稀典籍版本放到抢救性保护的议事日程上。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拓宽渠道,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关心,运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在珍稀典籍版本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实践上积累更多富有成效的创新性举措,以确保它们能够安全健康地“活下来”。

  有了“活下来”的基础条件,我们还得专注于挖掘整理。这是因为许多历史文化的精髓就潜藏于这些珍稀典籍版本中。鉴于古文“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的特点,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因此,对其的了解,自须仰仗专业人员的挖掘整理。做好挖掘整理工作。要坚持“审慎解读”,秉承严谨治学的态度,弘扬学界“工匠精神”,先把它们读懂读准读透;要坚持“深入挖掘”,专业人员要调动自己的全部学养,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读出新意,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作者的本意;要坚持“系统整理”,学会“纵横思维”,带着有所继承有所剔除的眼光,在历史的纵横坐标、文化的交错联系中,爬梳出系统的富于逻辑性的观点、立场、方法,以至是立体性的历史框架、人文结构、科学架构而为我所用。

  对于珍稀典籍版本,我们并不能因为其珍稀性而将其束之高阁,抑或只是成为个别研究人员的独享之物。它们理应走出闺阁,让更多人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喜爱它们。组织参观展览是一种上佳选择的话,为此,我们必须强化策展意识,通过创意构思、资源整合,链接项目内容与社会大众的关联,使展览活动发挥出高效系统专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应;强化专业讲解,展览讲解要求由专业人员或者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参与,尤其要防止出现戏说和随意讲解的现象,以确保珍稀典籍版本诠释的准确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强化技术融入,要借助人工智能、三维影像等技术,为游客营造“一眼千年”的互动式、沉浸式体验,从而帮助游客更好地解读展览内容,引发丰沛的审美联想,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对珍稀典籍版本的收藏,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我们必须在综合利用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加大出版的力度,以受惠于更多读者人群;另一方面则要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文化勃兴、艺术创新乃至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放大器,亦即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据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生当年的学生李瑚在课堂笔记中记述,课上陈垣常讲述自己购藏清代名家手稿的经历,有全祖望《困学纪闻笺》手稿、王念孙《广雅疏证》手稿等,旨在“取前人手稿从新作一次,等于从其学也”。陈垣后来能够成为大学者,跟其收藏名家手稿而“转益多师”有着极大的关联。自然,他收藏的名家手稿,对于后来者的学习与研究,其利用价值自然也是无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