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石,凝固在光阴里的曲调
杨振华
![]() |
| 《素园石谱》中武康石图 |
□杨振华
说到天下奇石,人们定会想到太湖石、灵璧石之类,对武康石一定不甚了解。其实,武康石在宋朝时非常出名,甚至与太湖石、灵璧石一起进入宋徽宗花石纲名录。《续资治通鉴》说到花石纲的征集,“大率太湖、灵璧、慈溪、武康诸石;两浙花竹、杂木、海错……”之类,都是皇帝要征集的奇石、草木与海产。到了清朝,武康诗人潘汝奇在《石山谣》诗里写道:“宋代花石纲,志载武康石。大内艮岳高,采用或不恤。至今黄绫封,光彩被石壁……”可见,武康石作为奇石花石的历史存在。
花石纲的祸害毋庸置疑,均可见诸历史记载。这里主要说说武康石,武康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石头?
北宋地质学家杜绾显然见识过武康石,他所著《云林石谱》对它有过清晰的描述,说武康石的颜色有两种:一为青色,一为黄色而斑;它的质地不是很坚硬,容易破碎;它的造型没有浑然天成的巉岩峰峦,石上有透空穿眼,但缺乏宛转变化的姿态;它出于土中,石多横卧而生,大多呈扁侧状,所以采石人要进入地穴才能采到。有此石性,武康石大多只能用作假山的山脚石座,在造园艺术的戏台上算是配角,但有的武康石也造型特异,“间有险怪尖锐者,即侧立为峰峦,颇胜青州,穿眼宛转,浑然可观”,俨然成为园林的主角,并且胜出青州石许多。
杜绾记录的武康石主要为观赏花石。作为观赏花石,不仅进入皇家园林,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小巧的武康石甚至可作案头摆设。明朝林有麟编写的画石谱录《素园石谱》,其中武康石的图案就是一件案头摆设,小巧玲珑,宛转别致,与太湖石相似。边上还有篆文的题款:“含玄象,浦溜文。放乎岳麓,卷乎几案。”就是说武康石包含天地自然之灵气,呈现水波光滑的纹理,可陈列在假山山脚下,也可收藏在几案上。当年武康花石的主要采矿区,大概在今德清县城武康城西,那里至今还存留着“花石开”的地名。
直到明朝,精美的武康石依然用于造园中。明朝陆深《春风堂随笔》提到:“武康石(指青石)色黑而润,文如波浪。人家园池叠假山,以此为奇……”而“黄色而斑”的武康石,即为“武康黄石”,造园时常常作为叠山石。暖色调的石头,色泽黄褐而斑驳,形态各异,累石为山,自然嶙峋峥嵘,颇具美感。上海豫园内层峦叠嶂的大假山,就是武康黄石垒造的园艺杰作,它出自明朝叠石名家张南阳之手,至今保存完好。
从明朝开始,武康石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不再专指武康花石,更多的指称武康地区所产的优质建筑石材。明朝万历《湖州府志》说“武康石大而近粗”,艺术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的《长物志》也说“驰道广庭,以武康石皮砌者最华整”,都把武康石看作建材了。确实,“武康紫石”一直是江南各地造桥、建塔、筑堤最为青睐的石材。于是,湖州飞英塔的塔基立柱,德清的寿昌桥,苏州的寿星桥,塘栖的广济桥,海宁的明清鱼鳞捍海塘,甚至江北的洪泽湖大堤高家堰……都可以见到武康石那一抹温和典雅、古朴大方的紫色。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作为观赏花石的武康石,渐渐沉寂在历史深处,而用武康石建造的那些古桥,那些堤岸,依然挺立在人们的视线里。哲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用武康石建造的园林、古桥……不就是一首首凝固在光阴里的曲调,任你去倾听与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