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唐三彩鹦鹉壶

唐三彩鹦鹉壶

  □朱积良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在同一器物上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后来人们习惯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制作唐三彩,是先经过舂捣、淘洗等加工,将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窑内经1000℃烧制,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900℃即可。

  图中这件唐三彩鹦鹉壶,通高19.5厘米。鹦鹉立于喇叭形底座之上,背部有圆形注口及宽带形提梁,腹内中空,嘴为流出口。全身羽毛刻画细致。喙、前胸、爪施黄色釉,其余均为深绿色釉。这件唐三彩鹦鹉壶造型新颖,既是一件生活用具,又是一件陶塑工艺品。

  鹦鹉,羽毛艳丽,是一种十分爱叫的鸟,常被作为宠物饲养。它们以其美丽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鹦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羽色艳丽,有华贵高雅的紫蓝金刚鹦鹉、全身洁白头戴黄冠的葵花凤头鹦鹉、能言善语的亚马逊鹦鹉、五彩缤纷的彩虹吸蜜鹦鹉、小型葵花似的玄凤鹦鹉、小巧玲珑的虎皮鹦鹉和牡丹鹦鹉、大红大绿的折衷鹦鹉、形状如鸽的非洲灰鹦鹉等等,在中国主要产于四川省及西藏东部云南北部。

  驯养鹦鹉,在汉代已有记载,到了唐代,达到了高潮。在唐代,人们已经从鹦鹉神秘化中走了出来,但对鹦鹉宠爱的程度越来越高。

  鹦鹉作为贡物献给朝廷,唐明皇和杨贵妃也蓄养鹦鹉。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文学家曾专门为鹦鹉吟诗作词达200余首。另据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中介绍:鹦鹉作为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始于唐代瓷器,流行在晚唐至北宋,主要表现方法是彩绘刻画。这些都是当时唐人对鹦鹉倍加宠爱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