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瓜

  ■朱辉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时令水果。春、秋、冬三个季节,每季“头牌”水果是什么?大家一时都难以回答。夏季水果之王是西瓜,却是大多数国人都无异议的。起码从消费量来看,西瓜妥妥地占据了C位。

  关于西瓜的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原产非洲热带地区,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就已经开始种西瓜。之后流传到地中海沿岸,一路到了北欧;另一路进入中东,经西域传入中国。我们国家名字里带“西”“洋”的蔬菜瓜果,大多曾是外来物种。直观上判断,西瓜就是舶来货。

  不过如同某邻国总喜欢将一切好东西的原产地都说成他们国家,我国一些“爱国”人士,也有这种癖好。于是便诞生了一个传说,说当年神农尝百草时就发现西瓜,因其含水量大,取名“稀瓜”。后来流传过程中,不知怎么就变成了“西瓜”。这个传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没有正经的文献记载,所以如今基本被忽略了。

  “西瓜”一词,据说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胡峤所著《陷虏记》。胡峤曾是后晋同州郃阳县令,他在书中记载:“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后来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肯定了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的说法。

  如今西瓜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形态差异却很大。古代文献中描述的“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对于大多数武汉人,估计就不太容易理解。因为武汉市面上,基本看不到这么大的西瓜。上世纪70年代我在上海时,经常能见到。大如冬瓜的西瓜,那时被上海人称为“北方瓜”,瓜瓤是黄色的。当时的人们普遍觉得没有红瓤的圆西瓜好吃,我却更喜欢“北方瓜”。原以为“北方瓜”体型已经很大了,后来到了深圳,却见到了大得多的西瓜。水果摊上切成一块块卖,一块的重量就抵得上武汉市面上一个中等大小的圆西瓜。

  上海人以节约闻名全国,当年我在上海,却没见到有人吃西瓜皮。后来到了武汉,发现清炒、凉拌西瓜皮是许多人家夏季家常菜。通常切除外皮,切去残留的西瓜瓤,然后切成丝,腌渍后作为食材。西瓜皮不仅清脆可口,还具有清火、祛暑、利尿的功效。

  几年前,我确诊糖尿病。按说西瓜瓤升糖指数不算高,然而吃西瓜不同于吃苹果,一小块吃下去往往感觉不过瘾,多吃几块,就有些危险了。拿不准吃多少合适,为了安全起见,我干脆不吃了。所幸一直喜欢吃西瓜皮,所以每年夏季,依然和西瓜有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