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山与《双峰白云图》
岳成龙
![]() |
陈洪绶《双峰白云图》 |
□岳成龙
浙江新昌天姥山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而名动天下。后来,天姥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意象,经常现身于文学艺术领域。譬如,南京博物院藏陈洪绶《杂画册》中的一幅山水画,题诗就以“天姥”二字开头,可能关注的人不多,但有必要探究一番。
陈洪绶诗画俱佳,笔者刚开始以为是其自题诗,但他的作品集竟未予收录,也不像是佚作,难道另有其人?奇怪的是,直接检索真实作者,一时也无果。陈洪绶这组绢本设色《杂画册》,共计12开,其中花鸟、人物、山水俱全。花鸟虫草,勾勒精细,色彩清丽;人物线条,清圆细劲中见疏旷散逸,色调清雅,风格雄健;山水笔法,苍老润洁,颇有古意。
据相关研究证明,这组《杂画册》是陈洪绶40余岁时的作品。正值老莲壮年出妙入神之际,承上启下之时,故精丽见于笔端。又,画法学古人而不拘成法,故不落前人窠臼,已彰显老莲自身格调。这组《杂画册》,每幅皆未题款识,不着一字,仅盖印章二枚。其中五页有恽寿平题句,为此画册增色不少,不但充实了画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每幅画面起到平衡作用。由此可知,题诗之人确非陈洪绶。
诗曰:“天姥亦不近,罗浮亦不远。连峰如奔涛,苍翠忽然断。溪声落叶人不闻,秋山夜空待云满。”对应的画作是第9开,《双峰白云图》(一作《仙山云烟图》)。此幅二印钤于左上角,一为“陈印洪绶”白文,另一为“章侯”朱文,均方印。只见画面双峰突兀,用短披麻皴画山,线条柔曲而随意,干湿并用,细润繁密,树叶、皴鳞皆细致入微,云烟的勾勒具有明显的刻画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究竟何许人也?恽寿平(1633~1690),别号南田。江苏武进人。入清以后,以绘画为业,最工花卉。为“清初六家”之一。兼工诗书,题句清丽,诗格超逸,书法俊秀,时称“三绝”,名盛一时,有“常州派”之称。有《南田诗草》《欧香馆集》《南田画真本》等。陈洪绶与恽寿平时代接近,陈仅比恽年长了35岁,恽书画效法陈,二人对后世花鸟画创作影响都很大。
此幅题诗,书法俊逸,诗作清真,加上老莲的画,可谓“诗书画三绝”。画作题诗外,另有恽寿平小跋:“陈待诏抚王叔明亦有致,画云用细勾,太刻画耳。”陈待诏,即陈洪绶。抚,同“摹”,意思是仿效、模仿。王叔明,即王蒙(1308~1385),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末明初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创出新风格。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太白山图》等。小跋的大意是,陈洪绶这幅画仿效王蒙有模有样,临摹也比较精致,但就是勾云过于刻画。指出了老莲的传承关系,也对其崇古的习性有所批评。正如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所评:“僻古是其所能,亦其短也。”但老莲并非泥古不化,细勾的云只是他崇尚的古老传统在整片水墨晕染中露出的一点端倪。老莲在临摹前人画迹时,始终与之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并未完全进入前人藩篱。
说到题诗,颇有几分陈洪绶诗歌的意趣,绝对是高仿。因画作是《双峰白云图》,一作《仙山云烟图》,恽寿平由此联想到浙江新昌天姥山与广东省博罗罗浮山,两座仙气飘飘的名山。天姥山上多白云,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正如李白《梦游天姥吟》云:“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可见,小画中藏着大世界,小品里有大讲究。让我们在艺术的天地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纵横捭阖,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