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墨戳银元
沈琳
![]() |
□沈琳
台州黄岩沈宝山国医馆创办于清光绪六年(1880),是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也是一家被国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沈宝山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随着后人在建设沈宝山中医药博物馆、对外开放博物馆的过程中,一些流落在外的“古董”,陆陆续续回到了它们的“出发地”。
就拿一枚墨戳银元来说吧。
2019年,一枚奇怪的墨戳银元出现在沈宝山后人的面前,大家百思不得其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陆陆续续查找、问询到了这枚墨戳银元的来龙去脉。
事情要从银元的发行开始说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趋向多元化。当时,在社会上流通的主要有印有袁世凯头像的壹元银币、印有孙中山头像的壹元银币、墨西哥版鹰洋图案银元等主币和面额不足壹元的辅币。面对复杂的币制,钱庄、米行、肉行、丝行等部分商家会在银元上打一个“戳”用以辨别真伪,昭示质量过关。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会对币面造成伤害的硬戳或钢戳;还有一种是不会对钱币底板造成伤害的软戳,即墨戳。
当时,沈宝山是黄岩城里首屈一指的药铺,掌门人沈潮增在日常运营中发现收银所得的银元质量参差不齐,成色和分量都存在不少问题。沈潮增借鉴钱庄的验币模式,让店内银元鉴定最好的员工从事收银工作,将伪币拒绝在第一道关卡。在清点银元的过程中,在成色好、分量优的银元上盖上印有“沈宝山”三字的蓝色墨戳,此举有三个用意。一是方便店内点存。鉴于当时银元质量好坏不一的情况,沈宝山在收银后将质量过关的银元盖上墨戳,方便银元清点和后续保管。二是方便继续流通。盖上沈宝山三字墨戳后,意味着以沈宝山在黄城的多年信誉背书,使群众对银元质量放心,方便质量上乘的银元继续在黄岩流通。三是用于员工奖金发放。每年过年前,沈宝山都要邀请医生、员工共聚一堂,备齐好酒好菜,慰劳辛苦了一年的医生和员工们。在聚会上,掌门人会将印上了沈宝山三字墨戳的银元作为奖金发放。
当这枚墨戳银元重现于世,老人们发现银元上的墨戳与当时店里的墨戳一致,相互印证着彼此的存在。
随着这枚墨戳银元的再现,沈宝山那曾经的辉煌在历史的深处重新散发出熠熠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