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唐代越窑双耳罐

唐代越窑青釉双耳罐

  □王家年

  双耳罐,双耳即双系,以双系形式为常见。技法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罐的特点为大口或敞口,短颈,深腹,底成圈足。罐的肩部带系的模式在两晋南北朝唐宋非常流行,这与系在当时所起的能提能挂的作用有关。到了唐代,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器物的线条美与色彩美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才让肩部的系显得不那么重要,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

  这件唐代越窑青釉双耳罐,高19厘米,直径23厘米,尺寸较大,器型漂亮,釉色滋润,底部有少量剥釉。

  越窑是指越州所属的山阴、上虞、余姚等地瓷窑烧制的瓷器。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唐陆龟蒙诗《秘色越器》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唐代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青色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

  越窑,是浙江古代名窑。唐代是它的兴盛时期,到了北宋还在继续延烧,然已开始走下坡路。北宋中期以后,地位逐渐为龙泉窑所替代,到南宋就停烧了。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品种很多,主要器物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10余种。这些器物中,一部分继承了前代的造型又有所变化。

  唐代越窑瓷器以美丽的釉色著称,采用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洗练,寥寥几笔便展现出一朵盛开的荷花、一枚风吹叶卷的荷叶,或花朵舒展、枝叶对称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于碗底、盘底等处,花纹有云龙、寿鹤和花卉,一般拘谨呆板,不像划花那样奔放有力。

  晚唐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为当时的第一名窑。唐代越窑青瓷十分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顾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瓶秋水澄”,皮日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在唐朝,越窑瓷器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受到了极高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