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白陶鬶赏析

海盐出土的良渚晚期白陶鬶

  □朱积良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和环太湖流域地区的浙北、苏南和上海一带,因1936年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浙江余杭的反山、上海青浦的福泉山、江苏武进的寺墩均曾发现了典型的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时期已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文明,先民们已发明了犁耕农业,种植人工培植的水稻。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白陶、黑陶、竹编器物、丝麻制品、稻谷等,显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良渚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其出土的陶器大多是泥质轮制的白陶、黑陶。典型器皿有柱足盉、高圈足镂孔豆、高颈贯耳壶等。陶胎细软,大多轮制,表面打磨,烧后呈黑色光泽。造型规整。纹饰线条纤细工整,以几何形纹为主,有弦纹、竹节纹和各种形态的镂孔纹等,并出现有彩绘陶,在薄而黑或黄黑色陶器上绘以棕红或黄色纹样。

  陶鬶是一种有特定外形的器物,除了三足和把柄(鋬)以外,还必须有像鸟嘴一样的流。早在汉代《说文·鬲部》曰:陶鬶为“三足釜也,有柄可持,有喙(即鸟嘴)可写物”。陶鬶的质地分夹砂和泥质两种。夹砂陶鬶一般较粗糙,出土时器底多有烟熏痕迹,有的器腹内还有灰黑色的残渣,当为残存的酒渣。这类夹砂鬶是专门用来煮酒温酒的,泥质陶鬶质地细腻,制作也精致,可能是专作注酒用的。

  这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晚期的夹砂灰白陶鬶,于1981年出土于浙江海盐县沈荡镇丰泉遗址。此鬶高19厘米,为夹砂白陶胎,胎薄体轻,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炊煮器,也是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陶质炊具。其造型结构由口、腹、底三部分组成。直口,卷沿一侧有流,直颈下接以椭圆形腹,腹下连着三只等距离与腹部相通的空心袋足,袋足呈圆锥形,内侧有火烧的痕迹。肩与后袋足之间装有一扁平曲状把手,使用时,既可避免烫手,又能方便地倾倒出煮好的食物。此鬶在肩与前两袋足的相接处还加饰了凸起的绳纹。

  此器造型独特,设计可谓精巧之至,不仅容积增多,受热面扩大,而且制作规整,外表光洁,既美观又实用,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的一件精品,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