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

  ■潘玉毅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鹿门山隐居时,曾应邀到一位老朋友的家中做客。这老朋友的居处风景极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面对良辰美景,久别重逢的老友把酒言欢,说着日常的琐碎家常,也谈及了田间的桑麻之事。临别时,两个人还定下了约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回到自己家中,诗人把这一天的经历写成了诗,是为《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途经的是村庄,看到的是故人,留下的是故事,而当岁月流逝之后,我们的眼睛则会跳过眼前的物事,浮现遥远的过去的画面,情不自禁地想起某位故人、某段往事、某个旧居所、某句以前说过的话来。

  这便给人一种感觉,但凡一个人、一件事、一样物品牵扯了一个“旧”字,在人的记忆里就变得刻骨而难忘起来。尤其当目之所及,物是人非时,更是如此。

  今日的高楼在从前可能是一片荒草地,可能是一个茅草屋;今日的康庄大道在过去可能是崎岖山路,可能是羊肠小道。也不知是哪一年,也不知是哪一日,这些记忆里熟悉的场景全都消失了。记忆里的溪水啊、河塘啊、房屋啊,通通不见了,甚至连人说的话和说话的人也都变得陌生了。可有时,我们又分明觉得,这过去的一切仿佛依然还在,时光和人,以及地方,依然亲切。

  仔细想来,大抵是因为我们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曾经生活过,这个地方方始有了特殊的意义。就像一个人,你与他有过交集,才会对他念念不忘,否则他与一个陌生人没有任何分别。这一点,于地方亦然,于物件亦然。

  读一首古人的诗,听一首过去的歌,想起一段陈年往事,怀旧的情绪便会不由自主地将我们环绕。甚至看到一个小孩蹦蹦跳跳地从眼前跑过时,我们也会联想到曾经的自己。这些怀想毫无意义,却又仿佛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