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夫走卒的烟水气

  ■程应峰

  晚清曾朴所著小说《孽海花》有这样的描写:“通国无不识字的百姓,即贩夫走卒,也都通晓天下大势,民智日进,国力自然日大了。”由此描写,知识在古代的普及面及其作用,可见一斑。

  描写中提到的贩夫走卒,说通俗点,就是指以贩卖为业和跑腿的处于下层地位卑微的人。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吴融的《卖花翁》、欧阳修的《卖油翁》等,都缘于对贩夫走卒生活状况熟悉了解后的描写。贩夫走卒中,也有文化大咖,不乏有青史留名的,如拉开西汉与匈奴战争而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聂壹;最后登基称帝的刘备、石勒、徐寿辉等,皆为小摊贩出身。

  回到宋朝,集市繁华,城镇和乡村均可随处摆摊开店,并被明令保护。宋太祖曾专门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汴京因此成为灯火辉煌的不夜城。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可以说,宋朝商业繁荣,文化发达,诗画才子比比皆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画面宏阔,人物众多。其中就有各种各样的摊贩,无论桥头、城墙边还是街道旁,剃头的、卖甘蔗的、卖菜的、叫卖各种小吃的,应有尽有,店铺夜市不计其数。苏轼有诗云:“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

  在宋朝做小贩,只要勤劳本分,是可以安享幸福的。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便讲述了一位小贩的发迹史:“吴十郎者,新安人,淳熙初,避荒,挈家渡江,居于舒州宿松县,初以织草履自给,渐至卖油,才数岁,资业顿起,殆且巨万。”一个小贩靠织草鞋和卖油,几年时间,就家财巨万,其暴富的速度,令人侧目。宋人笔记中,南宋初期临安著名的小贩宋五嫂、李婆婆等,也是靠着经营饮食摊而发家致富的。

  宋朝经营环境宽松,但是,为了解决摊贩侵道问题,朝廷在街道两旁适当距离竖有“表木”,作为禁止侵街占道的红线。红线之内,允许设摊、开店,侵出红线之外就要受罚。《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两头,就立有四根“表木”,桥上两边,小商贩开设的摊位,都在“表木”的连线之内,中间留出通行的过道。

  古人处世的烟水气,在贩夫走卒身上多有呈现。清代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有这样的描述:天长才子杜慎卿过江来南京,同友人徜徉雨花台岗上,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茶,回来再到雨花台看落照。如何?”杜慎卿见之一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何为六朝?皆因古代三国时的吴国,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全都定都南京,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文化艺术中心,六朝时期,最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南京完成的,六朝人奢靡华丽的文风,以及艺术生活方式,被后人称为“六朝金粉”。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积累下,南京的城市文化,南京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带着公认的六朝气质:儒雅,淡定,书卷气,具有文雅纤丽、浪漫悠然的意味,以“烟水”代指南京秀丽的自然风貌和风雅浪漫的诗意氛围,人文雅致,清新优美。就算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劳作之余,烟水淡淡,一心去品茶散步赏夕阳,该是何等令人赞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