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往事”
张蓬云
□张蓬云
近读白居易诗文,不觉想起关于杨贵妃与梨园的话题。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梨园调教乐工、宫女演习音乐歌舞,后世便沿用“梨园”为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
梨园在何处?人们一直在探寻。上世纪末,在位于陕西临潼城南的骊山风景区,也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的所在地,兴修土木时意外发现了唐朝梨园遗址。这对于印证他们那段浪漫的“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生活,又获得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骊山以温泉出名,山秀林茂。唐玄宗携手爱妃于此洗罢温泉,再听歌赏舞,真是神仙过的日子。然而,一般档次的“歌舞团”或许不能满足高层人士的享乐需求,再加上杨贵妃在歌舞技艺上是个行家里手,宋代乐史记载她“善击磬,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太常梨园之妓,莫能及之”,因此,开个高级“音乐舞蹈学院”培养人才,不但合乎情理,也是“形势”的必然,于是有了梨园。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之句,可见梨园之盛况。“学院”的师资力量也相当充足,有当时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贺怀智,有能歌善舞的李龟年,更有妙弹琵琶的杨玉环。当然,大诗人李白也是这里写歌词的高手,就是因他爱喝酒、误事,又时常发小脾气,最后,看升迁无望,打了个报告想走,结果上边给了点钱,就“下岗”了。
贵妃杨玉环弹琵琶有手绝活,而且她的琵琶也非寻常之器。据说是一个叫白季贞的和尚从四川给她弄来的珍贵之物,材料用的是檀香木,琵琶弦还是进口货,叫“渌水蚕丝”。贵妃名气大,当时宫廷内诸王、郡主以及她的三个姐姐都争着拜师学艺,做杨贵妃的“琵琶弟子”。这样,梨园又增办了一个“贵族特长班”,规定要收高额学费,可全挤着往里钻。史载杨贵妃“每一曲彻,广有献遗”,教一支曲子,就有许多收入,看来这又成了美女杨玉环的第二职业,一笔大收入。
比杨玉环晚生50多年的白居易,有幸遇到过一位梨园弟子“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位风尘女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见功底之精深。同时又能弹得“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更知其技艺之高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作为梨园领袖,看来是严师出高徒。
封建君王,沉于酒肉,迷于声色,终于导致了一场社会大动乱,使人民身陷水火之中。而他个人也成了这一悲剧的牺牲品。因此,梨园的出现,“梨园现象”的泛滥,便应验了杜牧的诗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沉迷梨园,娱乐泛滥是个教训。杨玉环,貌美多才,但死得很惨,也很可怜。有许多人还怪她、恨她。清代诗人赵长龄说得公道:“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启,倾国何须怨玉环。”可是,她的死,是否与她身为贵妃,又协助老公唐玄宗主持“梨园”工作时,泡温泉、演歌舞,幸福透支太多,整得皇上总度假不理朝政有些关系呢?如果,她除了陪伴唐玄宗娱乐,还能劝说夫君认真“工作”,关注民生,其结果可能就是别样风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