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

  □张勇

  秦末天下大乱,西楚霸王项羽立下大志,率八千江东子弟出去打天下,最后兵败乌江。他完全可以回江东重整旗鼓,但是他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撇下虞姬和八百弟兄拔剑自刎。说到底,是太爱面子了,甚至已经高于自己的生命。

  多日不见的几个朋友相约在餐馆聚餐,每一道菜,大家都不愿吃最后一筷子,所以每一个盘子里都是一样要剩一些菜,“金银小馒头”要剩一二个,朋友都说吃不下了,不能再吃了,可自己觉得还未吃饱,想吃,却拿不动筷子。面子高于饥饿啊!

  国人“爱面子”的习性根深蒂固,从帝王将相到布衣平民,从耄耋老人到懂事孩童,很多人把“面子”视为地位和声望的代言,把“面子”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四十里地追蚂蚱,不是为了那口肉,而是为的那口气”便是中国人面子思想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最最“爱面子”的要数皇帝了,他的“面子”是万万不能被毁的,谁敢不给皇帝“面子”,那就是大逆不道,无异于“耗子舔猫屁股”,准得找死。因此,历史上有多少不信邪的主儿去驳皇上的“面子”,结果就是“你驳我面子,我要你脑袋瓜子”。虽然唐朝那个魏征屡次驳过他老板的面子,那可是个极特殊的情况,是人家李老大看魏征顺眼,老魏才成为不幸之中的万幸。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幸运儿屈指可数。

  鲁迅先生曾称“面子为中国精神的纲领”,就像有清一代的辫子,抓住了辫子,全身就得跟着走。据鲁迅讲,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犹今之外交部)去要求“利益”(无非是割地赔款),一通怒喝,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让他没有面子;洋人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割地赔款是小事,反正中国地大物博;面子问题事关国体,则马虎不得。

  相比之下,老外似乎不太在乎这个。中学的课本里,有一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课文,是这样描写爱因斯坦的:“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回到家,她将碰到这老人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爱因斯坦肯定不注重面子,不用刻意地把自己装成什么样子,因为他本身就是那个样子,有几人能够取得爱因斯坦的成就呢?正是因为他内外的一致,所以他不需要装什么,也就用不到面子来充当门面,而坦诚、本真地面对一切。

  面子关乎尊严,应该要,但不可太过,尤其是,要认清该要的是什么样的面子,切不可因面子问题搞得自己太装,否则,就只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