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施粥

  □张勇

  小时候,一到腊月,大人们便经常说起一句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确,腊八似乎是一个节点,每到这个时候,到处便充满年味了。

  腊八节是进入农历腊月的第一个节日,是春节的先导。腊八节的名称是建立在“腊月”这个称谓的基础上的,那么,农历的十二月为什么要叫腊月呢?腊是一种古老的岁末祭祀仪式,也叫蜡,而实际上,腊与蜡还是有所区别的。腊就是“猎”,猎取百兽来祭祀祖先。司马迁在《秦本纪》中说:“惠文王十二年初腊。”《正义》里就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腊”与“猎”之间的联系,书中谓“十二月猎日也。秦文王始效中国,为之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这一点,从“腊”的读音上与“猎”相近也可以佐证,至少说明“腊”与“猎”的关系比较亲近。而蜡则是“索”,是聚集万物来敬神。“腊祀先祖,蜡报百神,同日而异祭也。”

  唐代杜甫的《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人将当年气候温和的腊日,与往年天寒地冻的腊日一对比,感觉萱草柳条春光可见,多想辞朝回家畅饮欢度良宵,可又感念皇帝的恩惠,不便离开。

  对于腊八节,大多数人知道的就是要吃腊八粥。民间传说,腊八粥也叫“防风粥”,喝了这粥可以御寒。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佛教,所以也叫“佛粥”。 《唐书·历志》曰:“永昌元年十一月改元载初,用周正,以十二月为腊月。”据说,当时受佛教影响,佛教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祖生日,举办“腊会”,也就是喝粥的集会。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十二月初八,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则记:“都下自十二月以来,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说:“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从宋代起,每年冬季,进入腊月,喝一碗由各种果品加上好米煮成的粥,便是年节进入倒计时的起始之日。上至宫廷寺院,下至百姓人家,从首善之区到广大农村,都兴致勃勃地从事这项不用号召也无须组织的自发性群众活动。

  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想想,柴门里的炊烟,水边的牛脚印,人们互赠腊八粥,好一个温馨的腊八节。

  关于腊八粥的配料、制作、食法的文章很多,而最详尽的是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的描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等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月初七,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梁实秋在散文《粥》里说“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他在文中这样描写熬腊八粥的场景:“我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勇爹爹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钢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胡桃、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粘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地喝个尽兴。”在这篇文章中,煮腊八粥的材料以及人们熬腊八粥、喝腊八粥的热闹情景跃然纸上。

  除了腊八粥,很多人还有在这一天腌制腊八蒜的习惯,也有一些地方,保留了在这一天杀年猪的传统。伴着猪的呐喊、呜咽和特有的血腥味的弥漫,乡村的年味儿渐渐地浓郁了。“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您新禧,您发财,福禄寿喜全都来,一年到头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