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是今夜最高贵的客人

——油画《延安火炬》赏析

蔡亮《延安火炬》

  □郑学富

  油画《延安火炬》是我国当代著名油画家蔡亮先生创作于1959年的作品,表现的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军民举行火炬游行,欢庆胜利的情景。

  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延安后,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奔走相告,立即传遍了宝塔山下、延河两岸。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报道说,8月15日晚,东南北各区到处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全市灯火辉煌,欢呼声此起彼伏。霎时,鼓乐喧天,无数火炬照亮了巍巍宝塔山和波光粼粼的延河水。机关干部与群众的乐队、秧歌队、腰鼓队纷纷走上街头,尽情地欢呼、歌唱。实验工厂、联政宣传队、大众剧院、延大、完小等十余支秧歌队在新市场十字街口汇合,浩浩荡荡,奔涌而去。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人群,到处都是人群。感激传染着感激,欢喜传染着欢喜;个个都挺着胸脯,高高地举着火把,跟随锣鼓队,拥向街市——所有的门都打开,迎接欢乐,款待欢乐,欢乐是今天夜晚最高贵的客人。”

  《延安火炬》描绘的就是延安民众当夜浩大游行的场景。陕北军民手中举着的火炬,延绵不绝,犹如一条条舞动的火龙。让人联想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熊熊燃烧的抗日烽火。画面中,夜色朦胧中的宝塔山,老乡头上挽着的白羊肚巾等,这些特殊的地方符号,将革命圣地延安的特点简洁明了而又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来。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千千万万把火炬像天空中璀璨的群星;近处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举着火把笑逐颜开的人们。远近呼应,虚实对照,人群与火炬辉映交织,将欢庆胜利的雄浑场面描绘得既气势磅礴、又生动鲜活。背大鼓的少年、敲鼓的老人、鼓起腮帮吹唢呐的老乡、抱着孩子的大嫂、高举火炬游行的群众,虽然人物众多,但都是兴高采烈的神情,表现了胜利之后军民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画面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如搀扶老大娘的八路军战士、与大嫂亲切交谈的女战士以及大嫂怀中吸吮手指萌态可掬的儿童,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整个画面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氛,表现了解放区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兴奋、喜悦之情。正像诗人鲁藜在《黎明的信号》中所写:“啊!兄弟们,姐妹们,让我们紧紧拥抱,让我们热烈的相爱,让我们生命溶结在一起,让我们举起这生命的火把,更高地举起这血的火把。更高哟,更高哟,向天上,向天上,把红色的太阳点燃起来。”

  作者蔡亮(1932~1995) ,福建厦门人。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分配到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从事美术创作,先后在西安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擅长油画、壁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浙江油画研究会副会长。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落成时,蔡亮应邀参加革命历史题材中“延安军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创作此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