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大气的黄花梨交椅
朱积良
![]() |
| 明代黄花梨交椅 |
□朱积良
交椅,因其椅子的两腿交叉而得名。交椅作为可以折叠的椅凳,其基本结构在宋代已经定型。过去皇室贵族或官宦大绅外出巡游、狩猎,都是使用这种椅子。因此有人认为交椅是帝王贵族们的用具,是身份的象征。我国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暗指某人是最重要的角色。
这件明代黄花梨交椅,靠背板采用三截攒成,上透雕螭纹开光,中为麒麟、山石、灵芝,下为卷草纹。座屉前档立面饰双螭纹。构件交接处均用铜饰件包裹,造型十分典雅大气。
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
我国汉以前的家具都属低面家具,无坐具,人们席地而坐,只有案几而无桌子。到了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坐具)传入。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但隋朝时,因为忌讳说“胡”字,而且这种椅子的特点是木头的双脚交叉,张开以后才能平稳,所以又称“交床”。大约在唐以后,人们才把带后背与扶手的坐具称为椅子。明朝著名文人方以智曾在《通雅》一书中考证过,后世通行的桌子、椅子,皆是唐朝末年以后兴起的。“椅”偕“倚”音,意即坐时有个依靠。我们从唐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五代南唐一位著名文人、宰相韩熙载坐在高背椅上的情景。在宋元时已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分为直背与圈背两大类,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续与发展。
交椅易于折叠,便于携带,但同时又需负荷承重,不易完整保存,故传世品十分稀少,现在大多藏于公立博物馆。特别是材质上乘且做工精美的交椅,已成为藏家心目中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