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砚作伴莫回头
胡萍
![]() |
![]() |
| 清代鸭头绿洮砚 |
□胡萍
父亲爱好书法,对砚台收藏也情有独钟。在父亲众多的砚台中,一块清代鸭头绿洮砚是他的最爱。每每品赏此砚,我国博大久远的砚文化便在我眼前闪烁不停。
洮砚,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洮河,与端砚、歙砚、澄泥砚并称“四大名砚”。洮砚,呈绿色,亦有赤紫色者。古人称绿色洮砚为“鸭头绿”“绿漪石”“鹦哥绿”。早在唐代时,洮砚就广为流行,宋朝时因其珍贵,而被选为贡品。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对洮砚有“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之赞誉。到了元代,战事纷沓,交易渠道梗阻不畅,洮砚石矿料开采和制砚出现停顿中断现象。那时的洮砚极为稀少,金朝诗人元好问赋诗曰:“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明代,为了控制滥采的混乱局面,朝廷派官员把守石矿,实行有序开采。清代,洮砚仍然是贡品,然而由于近千年的持续开采,此时的洮砚,已经是一砚难求了。
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产于卓尼县喇嘛崖和水泉湾一带。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当属“鸭头绿”。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可见,洮砚乃稀世之品呢。
这方鸭头绿洮砚,制作于清代早期。呈长方形,石色墨绿,砚膛微凹,四边无纹饰。只见砚膛上方,雕刻着一只毛发浓密的狮子,跪卧在地上,缩颈耸背,双目圆睁,大张着嘴,似乎欲将面前的绣球一口吞下,其憨态可掬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砚膛中央,由于长期磨墨,已将表皮磨去,露出浅绿色的内里。砚台背面,有浮雕的云纹、树叶等纹饰,在这些纹饰中间,一头鹿正伫立扭颈回头张望,鹿回头谐音“莫回头”,寓意人们一路向前,勇攀高峰。
如今,父亲早已仙逝,人到中年的我,仍然坚持写毛笔字,这块洮砚也一直珍藏着。闲暇时观之,其厚重古朴的色泽,雅观周正的造型,细腻晶莹的质地,精巧细致的刻工,都让我深深感受到我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我想,这也是收藏的乐趣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