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诗的悲凉情结

  □程应峰

  看过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人,对《古从军行》这首诗大致是有些印象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实则是对当时的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加以讽刺的一首诗,只是为着避讳在标题加了一个“古”字。全诗哀怨扑面,肃穆苍凉,悲多于壮。

  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唐代诗人李颀,字群玉。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少时,家本富有,因结识富豪轻薄子弟而倾财破产。后隐居颍阳苦读10年,在35岁那年,也就是公元725年考取进士,一度任新乡县尉,多年没有升迁,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做自己爱做的事,被人称为“李东川”。

  就算年轻时因与人交游倾财破产,李颀也没有因此而少与人来往。他一生交游甚广,后来更是因诗结缘,与当时的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綦毋潜等关系密切,往来酬唱频繁。他擅长七言歌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其边塞诗风,奔放豪迈,慷慨悲凉,响亮整肃。如《古意》:“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飘扬含茹,血脉贯通,情思豁然,有尺幅千里之势。众多诗句中,他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尤擅以叠字叠韵增强诗歌意境。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李颀边塞诗以外的诗歌时说:“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也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如《送暨道士》“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因有悲凉情结,李颀的诗歌少不了沉郁感伤、愁绪哀怨。他有一首《雨夜呈长官》:“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穷重于山,终年压人头。朱颜与芳景,暗赴东波流。鳞翼思风水,青云方阻修。孤灯冷素艳,虫响寒房幽。借问陶渊明,何物号忘忧。无因一酩酊,高枕万情休。”开头四句,极富感染力:远方来的客人孤独地坐在深深的夜色里,无法入睡。窗外雨声潇潇,寒秋里的孤寺显得格外萧条沉闷。只有量一下东海之水,才能看到心底的愁怨是深还是浅。这些诗句,寓情于声,寓情于景,用客观的声物为愁情做衬托,使愁具象鲜明,有了深度和厚度。关于这四句,洪迈于《容斋随笔》大为褒扬:“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李颀的诗,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可谓篇篇机宕神远,妙境高澹。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说:“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更有宋育仁在《三唐诗品》中这样评说:“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为诗之外,李颀在晚年过着以梅为妻、与鹤相伴的隐居生活,并且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

  《唐诗评选》有云: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李颀的诗,或许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天马行空;也没有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样的现实忧患;更没有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壮志难酬,但李颀依然是独特的,他的疏放超脱,厌薄世俗,边塞诗风,翛然远意,毫无疑问,给后世留下的,是回味玄想的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