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男女多大结婚

  关于结婚的年龄,各朝法典中都有相关的规定。在周代,男女的订婚年龄是20岁和15岁,结婚至迟为男30岁、女20岁,违者会受一定的处罚,使无力结婚的人勉强结婚,不想结婚的人不得不结婚。汉代鼓励早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五算”(《汉书·惠帝纪》),要比一般人多交纳五倍的人头税。魏晋时期更加严苛,规定婚龄为“女年二十以下,十四岁以上”“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晋书·武帝本纪》),甚至“未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唐代“凡男十五以上,女年十三以上,于法皆听嫁娶”。宋代法定婚龄依袭唐制,司马光在《书仪》中将男女婚龄各提高一岁,朱熹《家礼》也采《书仪》之说,因而礼制上议婚年龄为“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而按照宋代法律须在三年中成婚,开始出现了童养媳。由于家庭境遇及为了考取科举等原因,宋代男子的结婚年龄大多数在20岁以上,平均婚龄是男24岁、女18岁。我国古代基于繁衍人口的目的,都是以早婚早育、鼓励生育为基点。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明确规定,男未满18岁、女未满16岁不得结婚。

  中国古代婚姻的目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礼记·昏义》),完全是以家族为中心的。为了使祖先永远享受祭祀,必须使家族永远绵延后世,这是结婚的第一目的,也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