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四十四)

  □张天野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解读】:语出《列子·天瑞》。意思是说,天地的造化、圣人的才能、万物的功用,都是有限的,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点评】:列子是位真正的哲学家,他懂得不能苛求完美,有缺憾才是这世界的真实面目。儒家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务求君王要内圣外王,臣子要道德君子,为了纠正君王的错误,还专门设立谏官,可事实往往与梦想背道而驰。科举制也是这样,从隋唐开始它就是选拔人才的利器,到明清却成了选庸才的温床。列子发现了问题,但没给出答案。这个答案也许没有,既然十全十美不存在,那么答案也不一定正确啦。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解读】:语出《列子·说符》。意为,做好事不是为了名声,而名声却跟着来了;有名声不是希望获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来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夺,而争夺也跟着来了。所以君子对于做好事必须谨慎。

  【点评】:这段话说得非常好。儒释道三家希望人人行善, 而列子却主张“慎为善”,这里有着很深的思考。近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蒸蒸日上,其中的弊端也暴露了不少。许多名人打着慈善的名义赚人气、金钱,目光短浅,甚至可以说无耻。还有些人做慈善享受做太上皇的感觉,不尊重被赞助人的感受,这种心态也是要不得的。

  故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解读】:语出《中庸》。意为,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

  【点评】:这几句乃《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含义。中庸之道是儒家追求的真谛,世人对其多有误解,主要在这个庸字上。庸并非平庸,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广大与精微,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一方面目标要远大,一方面要脚踏实地,人生的意义尽在此矣。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解读】:诗句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思是说,我明白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

  【点评】:陶渊明在古代备受推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乡,这篇辞就是他这时写的。这两句说得很好,也很实在。过去的已经过去,无论成绩还是错误,都已属完成时,沉湎其中对当下来说都于事无补。时刻牢记把握当下、规划未来,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普希金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