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鹰
陶琦
■陶琦
鹰是一种既令人畏惧,又让人心生好感的猛禽。畏惧是因为鹰富有攻击性,好感则是鹰翱翔于长空的身影,具有一种兀傲孤高的不俗气质。
鹰的眼睛锐利,视力可达极远,且能在空中追踪猎物,故很早以前,人们就将鹰驯熟后用于打猎。《后汉书》里记叙袁绍、袁术兄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东汉时期,猎鹰就是权贵子弟的时尚玩物。白居易有一首《放鹰》长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驯鹰和放鹰出猎的过程。苏轼在知密州的时候,于心血来潮之际,也不免要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擎猎鹰,率众人到郊外打猎,以娱身心。到后来,鹰犬甚至被演化成了奴仆的代名词。
古人驯化猎鹰很讲究技巧:幼鹰刚学会飞的时候,把鹰眼缝上,使之不能目视,另以布袋笼罩在鹰头上,然后将鹰放到空无一物的屋子里。屋中用稻草架设草人,训练鹰停在草人的臂膊上面。刚开始,鹰在屋里狂跳乱飞,利爪乱抓,直到力气耗尽,疲惫不堪,才不得已停在草人的臂上歇息。每当鹰停在草人臂上,主任就给鹰喂少量的肉,数十天后,即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这时把缝着的鹰眼放开,把罩在鹰头上的布袋去掉,并把草人拆除,以人的臂膊代替。鹰一开始又是狂怒乱飞,直到困倦无力时才驯服,又喂食少量的肉,始终不让鹰吃饱。
过了一段时间,鹰被完全驯服,把鹰带到室外,用竹子做成野鸡的模样,藏肉其中,置放到长草掩蔽的地方。然后用长绳子拴好鹰,让鹰高飞,鹰在空中发现猎物之后,会奋力扑下来啄食,又再慢慢收紧拴在鹰腿上的绳索。以此方法,训练的时间久了,即可携鹰出猎,使唤起来无不如意。
元初,由于民间驯养猎鹰的人太多,皇家猎鹰常与普通人家的猎鹰飞混到一起,分不清权属。忽必烈为此专门下了一道圣旨,规定百姓的猎鹰,脚环只能使用黑色皮子,不能与皇家猎鹰一样使用红紫杂色皮子脚环。
好的猎鹰不仅能追踪捕获猎物,还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明代笔记《五杂俎》载有一事:明代南京有户勋贵人家养了一只猕猴,调戏家中的侍婢,把主人惹恼了,想要杀了它。猴子逃到报恩寺的塔顶尖处,离地数十米高,人上不去,猴子却上下自如,人拿它一点办法没有。有人放猎鹰去抓猕猴,反而被猴子一连杀了数只。见状,主人愈发盛怒,张榜招募能人,若有人能将猴子杀掉,奖一百两银子。有个辽东人带了一只体形很小的猎鹰前来应募。鹰先是在塔顶盘旋良久,便飞走不见了踪影,下面观看的数万人面面相觑,不知何意。过了一会儿,鹰从云中直飞而下,猴子也仰头而望,摆好了迎战的姿态。鹰飞近猴子,猛地将身上的羽毛一抖,一阵黄沙顿时从天而降,把猴子的眼睛迷住了,鹰轻松一击,即将猴子击毙坠地。众人这才明白,鹰之前飞走,是去取沙子。
如此离奇曲折的情节,一如阅读传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