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盘棋”推进三大世遗保护

  □民进杭州市委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杭州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京杭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3项世界遗产,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如何推进杭州世界遗产保护传承与联动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破解的新课题。

  杭州三大世遗及其关联

  地域空间关联:西湖文化景观和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均位于杭州市区,京杭大运河南端穿城而过向东延伸至浙东大运河,一湖、一河、一古城三大世界遗产汇集在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杭州,形成了“一城坐拥三世遗、一河串起湖与城”的奇观,凸显了杭州这片土地的灵秀风华与厚重底蕴。

  历史文化关联:良渚见证了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杭州、浙江乃至中华文明发展史,运河见证了以吴越文化为代表的杭州和浙江文化发展史,西湖见证了以南宋文化为代表的杭州发展史,从良渚文化到吴越文化再到南宋文化,三种历史文化不断自我发展和传承升华,呈现了同源共生和一脉相承的关系。

  人文精神关联:良渚古城遗址体现了勤劳务实、纯朴善良的良渚人文精神,京杭大运河体现了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社会人文精神,西湖文化景观体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三种人文精神都具有人对自然改造利用及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特性,形成了与时俱进和相得益彰的关系。

  推进世遗保护传承与联动发展的主要问题

  整体发展意识不强。如何推进世遗保护传承与联动发展,全市至今未有明确定义,缺乏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各级各部门基本处于“各自为战、多头管理”的局面,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三大世遗保护“一盘棋”的意识。

  统筹运作机制缺失。世遗保护工作目前由市园文局(运河综保委)、西湖景区管委会、良渚文化管委会等市相关部门和所在城区具体实施,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由此产生了开发主体多元、责任主体不明、协调主体缺失等问题。

  基础建设差异较大。三大世遗核心区建设管理投入较大,世遗景点之间的缓冲区由于离文化遗产相对较远,投入不足、开发迟缓,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与前者有较大差距,不利于推进世遗景点之间的文化、旅游等联动发展,如目前尚无设立一条串起三大遗址的旅游专线、没有统筹建立杭州世遗文化博物馆或世遗文化公园等。

  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目前西湖景区旅游最为成熟与完善,相比之下,运河与良渚景区旅游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各方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运河沿线缺少可以拓展延伸的物理空间,景区纵深不够、游客承载力不强,良渚缺乏可以体验互动的配套设施,景区活力不足、游客吸引力不强。

  学术研究关联不紧。三大世遗在加强相互间历史文化交流与数据应用共享方面还未建立相应的联动机制,未广泛征集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开展专门的学术研究,对三大遗址产生于杭州和浙江的历史成因、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发展过程和彼此关系缺乏系统、专业的分析。同时,对已经拥有的学术成果,在对外宣传与推介上缺乏内涵创新和载体创新,成果运用与景区打造的关联不紧、融合不深,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不强,使得学术研究成果难以为世遗的保护开发实践活动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与帮助。

  推进世遗保护传承与联动发展的思考建议

  提高站位格局,树立广域发展理念。一是明确总体定位,从浙江省域、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来全面审视杭州三大世遗的地位与作用,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的高度,以超前思维、宏大视野、顶尖标准、工匠精神来引领和推进三大世遗保护利用工作。二是谋划广域发展,打造以主城区三大世遗为重点的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世遗群落核心区,以大杭州地区和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安徽黄山等周边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为支撑的城乡一体、文化交融的世遗群落辐射区,全面构建以杭州世遗群落为中心的长三角历史文化保护圈。三是注重整体实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发展格局,在保持各自历史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加强三者在基础设施、文旅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统筹规划与建设发展,在对外宣传方面逐步变“各自为战”为“三位一体”的立体宣传。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筹联动机制。一是健全管理体制,组建杭州世界遗产保护发展领导小组,给予政策、人员和经费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三大世遗保护传承工作,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世遗保护发展集智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完善法规保障,尽快编制《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对历史文化遗产给予统一立法保护,同时制订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三是编制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制订三大世遗保护、建设和发展规划,拓展运河文化景观带物理空间,打造以京杭大运河为纽带、串联起西湖文化景观与良渚古城遗址的世遗文化旅游带,构建杭州集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景名胜、特色民俗村落于一体,有机融合、共建共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格局。

  坚持还遗于民,优化文化生态环境。一是留住历史记忆,加强世遗保护区域内原住民生活区的整体保护与合理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利用好遗产,特别是尚未完全开发的运河余杭塘栖段、浙东大运河段,以及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要按照“修旧如旧、保留原貌”的原则进行保护开发。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世遗保护核心区和缓冲区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衔接,在城市主要道路和窗口地区设置世遗景区导向指标牌,开辟世遗景区快速轨道和公交专线,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和大型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三是改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城北地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量,全面实施运河沿岸污水零直排整治工程,提高全市空气净化率和运河水质达标率,拓宽运河沿线城市绿化带,高品位高标准建设世遗保护区景观大道和景区公园,全力打造西湖景观生态圈、运河绿色生态带和良渚文化生态区。

  发展文旅产业,促进产遗融合共生。一是发展世遗旅游,做好三大世遗旅游联动文章,推进世遗旅游与景观旅游、产业旅游、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业态深度融合。二是创新世遗文化,加快建设一批文化国家公园、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和文创产业集聚区等彰显杭州历史文化特性的地标性建筑,大力引进文化名人、名企,设计代表杭州世遗文化的统一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制作相应的广告、视频、动漫等影视作品和文创产品,利用数字、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应用,在机场、轨道交通、公交客运站等窗口和酒店宾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大力宣传推广三大世遗的文化内核和存世价值。三是扩大世遗宣传,依托西博会、动漫节、运河文化节等,积极举办世界遗产大会、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文化交流及文艺汇演活动,充分动员在校学生和社区群众组建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世遗文化沙龙、学术论坛及第二课堂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扩大三大世遗的社会关注度与国际影响力。

  深化学术研究,增强文史关联支撑。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丰富世遗文化内涵,重点挖掘整理运河漕运人家与良渚古城新石器文化,加强世遗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学术研究,编纂反映人文轶事、乡土风情的历史文献与研究成果,为阐释历史沿革和总体价值提供实证资料。二是延伸关联研究,增强三大世遗的文史支撑,重点是开展南宋皇城、钱塘江古海塘、萧山跨湖桥遗址、半山石塘战国墓、塘栖古镇等钱塘古文化研究,加强对世遗保护区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古桥梁、古码头、古城墙、古水坝等遗址的考古勘探,深入研究世遗文化与景观文化、商业文化、生态文化等的关联度。三是探索保护研究,设立三大世遗数据资源库与监测预警系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监测APP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全覆盖、动态化的监测体系,探索遗产的技术化、数字化监测保护与研究管理。

  开展交流互鉴,坚定全民文化自信。一是展示文化形象,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加强与罗马、佛罗伦萨、雅典、巴黎、开罗、东京等世界文化名城在世遗保护方面的交流互鉴,主动向世界推介杭州保护传承利用世遗的成果。二是弘扬人文精神,深入挖掘三大世遗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精准揭示其中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进一步增强浙江人民、杭州人民的文化自信。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杭州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多角度多媒介做好宣传工作,设计活动载体、搭建展示平台,广泛动员社会群体自觉参与其中,发动大家讲好杭州历史文化故事,讲好杭州世界遗产故事,把杭州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传承好、发展好,进一步提升杭州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