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始于理想

  ■流沙

  “叶文贵”这个名字可能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起来了,而在上世纪80年代,“叶文贵”这三个字几乎等同于现在的“王健林”“马云”。

  叶文贵是温州苍南的一位农民,30多年前,当万元户成为财富的代名词时,他已坐拥千万元资产,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他的财富却在上世纪90年代初突然“殒落”,这一切源于他的理想主义——造车梦。

  叶文贵还在东北当知青的时候,就梦想要造出汽车。有了财富之后,他开始摈弃一切俗务,淡出人们视线,专心营造他的造车梦。

  1993年,他研制出中国首辆混合动力小轿车,一次充电可以行驶200公里,最高时速80公里,而且汽车配件95%以上来自温州本地。在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后,最后因意识超前及国家政策等原因,导致造车梦破灭,没能实现商品化,而叶文贵也因造车散尽家财,财富化为乌有。虽从当年的千万富翁沦落到普通人,但叶文贵的理想主义还在继续,他的儿子在大学读的便是汽车制造专业。

  在浙江,关于叶文贵的故事现在已很少有人提及。即便有些人还记得他,也不会欣赏他的梦想。也许有人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已极其细致,造车需要研发设计、基础制造、产品营销等等,草根创新的价值已经不大了。

  前几年,浙江还有一个农民卸下摩托车的发动机,用铝钢当飞行板,用报废的汽车座椅当飞机座椅,制造出了一架“土飞机”,结果在试飞时就一头载了下来。人倒没事,但让村民担心不已,因为大家都唯恐他可能还要试飞,如果飞机掉在自家屋顶,岂不是倒了大霉。

  在网络搜索引擎上打入“农民制造土飞机”这几个字,可以得到89万个条目。对于这些农民造飞机事件,当年官方的态度很明确:不支持。如果违反相关法律,必须处罚。

  农民造飞机同样被科学家嗤之以鼻。中国有位知名院士就说,在200年前,“农民造飞机”是值得鼓励的探索,但到了200年后的今天,再重复这种探索,注定要失败。

  从经济上说,农民不论造汽车还是造飞机,都不可能产生效益,因为现在相关技术早已成熟,不必由农民来探究。但一边是官方和科学界的全面否认,一边却是人文圈的大力褒扬。许多人文主义者为农民造汽车和造飞机欢呼不已,他们认为这些农民是“民间科学家”,预示着民间创新力量。这个社会应该对这些可爱的农民给予宽容。 这些草根的创新欲望,其实是与整个社会的创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人才和创新资源高度集中在所谓的“精英层”,民间智慧往往被漠视并停留在体制之外。但创新并不仅仅是精英的创新,对草根的创新也应加以鼓励。这个社会到了时刻关注民间科技创新,“英雄”不问出处的时候,才能真正被称为创新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