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 鱼
杨崇演
□ 杨崇演
庄子喜欢讲故事,他在《外物》篇中讲了个“涸辙之鲋”的成语——“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我昨天来,正坐着车呢,听得有呼救之声,循声看去,发现车辙中的鲋鱼正向我求救……故事中的“鲋鱼”,即我喜欢的鲫鱼。
谷雨前后,暖暖的日子。春汛一到,春雷一响,春雨一来,村内的池塘,小河和小沟,凡可进水的地方都溢满了——稍一留神,定睛一看,不平静的水面,一尾尾大小不一的鱼在水面下箭一般地来回穿梭着,跺一跺脚或大吼一声,有曲曲弯弯顶流而进的,有兴奋异常腾身跃起的,有斜仄着起起伏伏拍打水面的……此鱼,必是鲫鱼无疑了。此时,是它们最欢快最适合繁殖后代的良机,也是人们捕获美食的丰收季节。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江南水乡的孩子对于熊掌毫无概念,对于鲫鱼就全然不同了。
鲫鱼,一去钓二去捕。在河边、池塘边一坐,手持钓竿,紧盯水面,等鱼漂抽动,便猛提鱼竿,往往十拿九稳。不过,垂钓垂钓,得有闲工。
捕呢,可以一时兴起,随手擒来。只要觅得某处水草旁,激起了白亮亮的水花,遂脱了鞋,卷起了裤脚,将两个手掌呈喇叭状沉下水,然后慢慢向水草靠拢,一个双掌探月的快动作,鱼儿牢牢抓在手中了。东探探、西摸摸,直至“满桶而归”。
村中老中医曾经告诉我:“鲫鱼喜欢偎在泥中,不吃杂秽物,故而能补胃。”后来,我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找到了注解:“鲫喜偎泥,不食杂物,故能补胃。”
民间又传:鲫鱼汤浓酽如乳汁,是孕妇发乳的极品。故此,将活蹦乱跳的鲫鱼带回家,大娘婶子、嫂子小姑是兴奋和欢喜的,她们都来了,你抓二尾,她抓三斤——这是今春才捕来的鲫鱼,头一遭,尝尝春天的时鲜。
爱鲫鱼,犹爱攻水鲫鱼。哪家稻田放水了,但见攻水鲫鱼以逆游为乐——在浅浅的沟渠里,鲫鱼扁转身体,“噼噼啪”“噼噼啪”地前进,得寸进寸,乐此不疲。看准时机了,它便冲天一跃,“噼——啪!”冲关成功,“晋身”稻田。
鲫鱼名字何来?讲来颇有历史。宋人陆佃《释鱼》篇考证说“鲫鱼旅行,以相即也,故谓之鲫。以相附也,故谓之鲋。” 即、附,都是相随相依的意思,也就是说,鲫鱼常爱两条以上结伴同行。而且,“鲫”谐音“吉”,又有“喜头鱼”“喜头”之称,所以很讨口彩。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地方男女完婚一定要吃鲫鱼的缘故,原来意在讨“彩头”,表示夫妇相附相依、琴瑟和美。
俗话说:“南鲫北鲤。”南方人就是喜欢吃肉质细嫩、口味好的鲫鱼。
鲫鱼可汆汤,可清蒸,可红烧。通常我们家以红烧居多,既可佐酒,又可下饭,有滋有味,赞!
红烧鲫鱼的作料只需生姜、老葱、酱油、白糖、料酒。不繁复,不麻烦,就这么简单。所谓大道至简,寻常见功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至于鲫鱼汤,使人想起了烹饪界“千滚豆腐万滚鱼”的说法。鲫鱼是比较耐煮的,烹饪时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做出美味,做出营养。
鲫鱼汤,不但味香汤鲜,而且有滋补作用,常食可补身益体。古时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觯从滕县知县任上卸职,迁居扬州,一次,他去郑板桥家餐叙,在品尝郑家的鲫鱼汤后,特地赋诗一首:“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这鲫鱼汤,确实是好汤,而喝汤的两位古人,也是好人。李、郑二人做官清廉,不贪。他两“退休”了,没钱,就靠鬻画为生。现在想来,当时郑板桥先生家的美味鲫鱼汤,应该是拿画资换来的吧。这“一勺清汤胜万钱”,也可谓寓意深长啊。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夏时节,烟雨江南,总会想起一首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江南》,堪称天籁嘉音,韵味悠长,含蓄蕴藉,足以比肩《诗经》中的《关雎》。“莲”谐“怜”,“怜”即“爱”,看似写鱼儿戏水于莲叶间,实为歌咏男女情事。良辰美景,行乐得时,但最为关键的还是那活泼调皮的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