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种下了什么
张勇
□张勇
古老的东印度有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种下一个念头,你收获一个行为。如果你种下一个行为,你收获一个习惯。如果你种下一个习惯,你收获一个性格。而如果你种下一个性格,你收获一个命运。”
种下善的念头,一定会收获幸福的命运;种下恶的念头,一定会收获痛苦的命运;播下快乐的种子,你一定会看见一片开心的花海。
汉代贾谊撰的《新书》记载,孙叔敖年少时,有一天,遇见了双头蛇,他听人说,凡遇双头蛇者,必死无疑,孙叔敖想,我已经见了,无论结果如何,不能让别人再见,以防悲剧蔓延,于是,举起刀剑,斩杀了双头蛇,并把它深埋了。孙叔敖也十分担心自己死去,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安慰他说,放心吧,孩子,你行善,自然会有善报,无需担心。
东晋庾亮有一匹宝马“的卢”,有人见后,告知他这匹马不是他所能降服的,久骑,则必得祸端。庾亮一惊,问:我该怎么办才能消灾避祸。那人说,不妨卖掉,则祸端可除。庾亮听后,立马驳斥了那人。庾亮说,祸端在我处,我还可以谨慎为之,有所戒备,若是我把的卢马卖给了他人,岂不是嫁祸于人了吗?这事,我不能干!古有孙叔敖斩蛇,我这么做,也不是与他有着一样的旷达坦荡吗?
庾亮和孙叔敖最后都应了“好人自有好报”的古训:庾亮辅佐年幼的晋成帝,几乎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宰相),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是位极人臣,都是善泽一生,这多少都与他们各自的品行不无关系。
有两位武林高手,身为官府弓手的善使长枪,无人能近,远近的人都佩服他的本领;身为小偷的却擅长使剑,瞧不起官府的兵将,骂官府的兵将不过是群酒囊饭袋,无人能敌,奈何不了他,才使得他得以逍遥法外。一山不容二虎,自然一座城里只能有一名高手,独一无二的高手。
弓手和小偷都发誓: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小城只能有一名高手,有我无他,有他无我,相遇之日必是决斗分出胜败之时。这天,弓手有事到了村边泊船处,正好遇上那小偷在街上喝酒,弓手顿时锋芒毕露,想一举成名,一来为官府的兵将出了恶气,二来剿除了自己心头大患,独霸小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看样子,一场恶斗是不可避免的了,一个使矛,巴不得一枪就刺中对方的喉咙;一个使剑,指望着一剑刺入对方的胸口。他们就枪来剑往打斗起来,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似地围着看。高手对决,精彩纷呈,知道对方是首屈一指的高手,一点也不敢大意,使出的都是看家本领,是很有看头的,更何况双方都是铆足了劲要致对方于死地的决斗,一场关乎自己名誉的决斗。恶斗了很久,两人实力相当,谁也胜不了谁。弓手说:“你敢和我在县尉大人面前决斗吗?”小偷说:“怎么不敢。”话音刚落,两个高手中的一个倒下了,就是那个说“敢”的小偷。弓手的矛头刺中了小偷,因为小偷分神了。为什么分神?因为他是贼,贼怕抓贼的官,他口里说的是“敢”,心里闪过的却是“怕”。他从入行当小偷的那天起,就已经种下了祸根。
种什么,每个人都可能有拿不准的时候,或许都有种错的时候,错了也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及时纠正。
《中央车站》是一部巴西经典电影,曾经获得过40多个国际电影节大奖。电影讲述了一位老妇人朵拉陪同一个名叫约书亚的孩子,去远方寻找他爸爸的故事。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电影之外的故事。
年轻的电影导演沃尔特需要从全国各地的小孩儿中选择一位男主角。这天,他因事来到城市的一个车站,一个小男孩儿要为他擦皮鞋,他当时拒绝了这个孩子,于是,这个孩子问他能不能借给自己一些钱,好让他买个面包,等他擦鞋挣了钱,一定会还给他。这时,他才发现眼前的这个瘦弱的孩子,和自己想象中的电影男主角很相似。他给了孩子买面包的钱,并且告诉他,明天可以去他的工作室找他,不但有饭吃,还可以挣钱。第二天,当他来到工作室的时候却惊呆了,昨天擦鞋的小男孩不但自己来了,而且还带来了车站几乎所有擦鞋的孩子。导演在这些孩子中间,发现有几个比昨天要给他擦鞋的孩子还机灵,似乎也更适合当这个电影的男主角,但是,最后他还是决定让这个孩子来试试,因为他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善良的人,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一个善良的人。
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个在车站擦皮鞋的孩子就此走上了“星光大道”,成为巴西家喻户晓的明星文尼西斯。在巴西,最幸运的擦鞋匠并不是文尼西斯,而是另一个叫卢拉的孩子,后来成了巴西的总统,那自然也是他自己种下的。
种什么,还得自己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