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 心潮澎湃
——读报告文学《靠山》
郭动
身处和平时代,观复兴盛世,看华彩篇章,总是让人欢欣鼓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当我们回望历史,倾听那些铿锵之音,在文学作品中感受那些奉献过、战斗过的英雄人物,当他们的力量与精神映衬在这和平年代之上,更是熠熠生辉,让人心潮澎湃。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再到1945年日寇投降,抗战历史已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其间所熔铸的抗战精神,也已经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以抗战前后和抗战期间为历史背景,作家铁流经过长达十年的收集整理和现场采访,写就长篇报告文学《靠山》,读来如山,着实有力。
报告文学《靠山》,采用故事讲述的形式,循着历史脉络,从多角度对当时的工农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麾下正义之师、对反动和邪恶势力进行全景式描述。原文笔触雄浑而细腻,情节波澜壮阔,一经出版,好评如潮,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设立的“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重要奖项。
《靠山》在具体叙事方式上很有特色。它将宏观叙事与微观描写相结合,既能小中见大,又能呈现整体景象中的感人细节。细草微风岸,月涌大江流,这种即小即真、即大即全的即视感,随着阅读流淌而出,于是,书中升腾起的力量、心中燃起的激情与愤慨,也都随着这叙述蔓延,读着读着,眼里的泪水就会禁不住流淌出来。
红军长征,集结出发,书中所记,场面宏阔:
夜幕降临了,岸边、河面点起了少许的马灯、火把。晚上20时左右,在30公里的河段上,5座浮桥已经搭起来了,早已集结在于都的红军开始陆续过河,上万的男女老幼涌到北岸送行,有人就把篮子里的熟鸡蛋、糯米团一一塞到红军小战士的口袋和行囊里:“孩子,路上吃,路上吃。”
送别之中,还有对新婚夫妇。红军丈夫看大部队上了桥,不得不拉开妻子紧紧攥着的手,快步跟上;而妻子却又追了上来,一把拉住,伸手从自己耳朵上拽下一只耳环,塞到丈夫手里说:“把这带上,看到它就看到了我。”
一边是宏大的行军场面,一边是妻子立在岸边,像雕塑一样,凝望着浮桥上的红军,动也不动。来送别的乡亲劝她:“时间不早了,回家吧。”而她只木讷地问出两个字:“回家?”就让我泪如雨下。
《靠山》中有很多独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塑造,虽然人物众多,但是读起来却不会觉得纷乱。比如,还是写长征,写逢山开路、遇河搭桥;写架桥队伍里的一位能人,写他如何勘察、制定方案,写毛主席称他为“工兵专家”;写着写着,时间就跳到了新中国的1955年9月,说他“被授予少将,成为开国将军”。这个人,就是传奇英雄、开国少将王耀南。
作者的这种写法,将人物形象塑造的着力点放在抗战前后的时间段上,却又不失时机地点明其建国以后的大概情况,这就让人物形象更加完整,好像这些人离我们并不久远,还在我们身边。
很多人没能等到新中国成立,生命就戛然而止,但他们的精神却都凝聚起来,照耀着我们慨然前行。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他们的精神代表着“正义”“光明”,代表着“进步”,这样的精神才使得军民鱼水情深,党群亲如一家,彼此互相依靠——这不正是书名《靠山》的所指和由来吗?
《靠山》所记,也正是他们互为“靠山”的感人故事:
苏区群众刘长秀跟毛主席说,自己的丈夫和大儿子都是红军战士,主席很是感谢,刘长秀见主席没有架子,话也多了,“红军和老百姓本来就是一家人,不说两家子话,干革命是自己家的事。”毛主席笑了:“大嫂,你这话说得好哇!很有道理!”
抗战期间,沂蒙根据地,在东辛庄于家的院子里,徐向前说:“现在战事越来越紧,不能让这些孩子跟着我们四处漂泊了,这样很危险,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对不起他们的父母。”罗荣桓道:“这里面还有烈士的孩子呢,有的父母都已经牺牲了。”这时,沂蒙乡亲,有个叫王换于的大娘说道:“把这些孩子都集中到俺家里,俺们养着。”
他们说的“孩子”就是八路军战士的孩子,有的还很小,还在吃奶,王换于的儿媳在哺乳期,宁可自己的孩子饿坏,也要把八路军的孩子喂养好,看管好,这些孩子都管喂养他们的乡亲叫“娘”。他们和他们相互依靠,战乱纷飞的日子里,这是何等真切的情意啊!
倘若展开《靠山》来看,其中“正义”“光明”和“进步”的精神又是丰富的、饱含生命力的。
沂蒙山间,汶河之上,东辛庄旁,清凌凌的河水,清凌凌的歌声:“太阳出来红又红,闺女媳妇闹哄哄,你裁我剪忙又忙,俺给八路军做衣裳。”多么淳朴的歌声,多么真切的场面啊。传唱至今的《沂蒙山小调》也诞生于那个艰苦而又乐观的年代。
《靠山》真是一本好书,就像苏区的工农群众、沂蒙的父老乡亲一样,都是好人。
华夏盛世,如您所愿,如他们所愿。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纪实文学中与他们重逢,传承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品质,何其幸运。
回望历史,心潮澎湃;慨然前行,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