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一部互联网启示录
陈征
在书架的角落里,一本厚实的灰皮书寂静地躺着,封面上堆积的灰尘仿佛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而深沉的气息。这便是我去年参加一场科技讲座,被教授极力推崇后购入的“必读书”——《失控》。然而,初次尝试阅读时,那晦涩难懂的生物术语、跳跃不定的思维模式以及看似毫无关联的比喻,仅仅20页便让我陷入了迷茫,随后便被我搁置一旁,任其在书架上蒙尘。
直到某个静谧的夜晚,与孩子讨论完选课及未来职业规划后,失眠的我再次捧起了这本被誉为“互联网圣经”的书籍。这一次,它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沉浸其中,一口气读完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内容,也终于领悟到为何它在读者群体中拥有如此高的赞誉。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并一度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互联网原住民”,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通过调制解调器艰难连接互联网的时代,1999年那场轰动一时的“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将受试者置于酒店之中,仅凭一台联网电脑应对生活所需,当时大多数人只觉新奇,却未能洞察其背后的深远意义。而《失控》早在1994年便已预见了这种“无网不欢”的生活方式。凯文·凯利在书中阐述的分布式系统(摆脱单一中心的控制)、去中心化(大众共同参与决策)、群体智慧(众人力量汇聚)等理念,如今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外卖平台、共享单车、社交媒体点赞等,无一不是这些概念的生动实践。这种跨越二十余年的精准预见,令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感到震撼。
人们将《失控》视为“互联网圣经”,绝非浪得虚名。它精准地预见了诸多现象:网络成为21世纪的标志性符号;电话、电子邮件、丰富的电视频道、视频点播等共同编织成一张网络文化大网;网络将隐私从道德层面转移到市场领域,使隐私成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并行计算的“聚合性”优势很像蜂群的个体优势,它是当代计算机的一大发展方向;并行机制处理复杂性的能力要好于以体积庞大、运算速度超快的传统超级计算机。这些前瞻性的见解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生物进化和技术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如今互联网巨头们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失控》中几乎都能找到原型或影子。
《失控》之所以让许多读者望而却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凯文·凯利并未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而是如同编织一张错综复杂的蜘蛛网,笔触在生物、计算机、控制论、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间自由穿梭。他运用蜜蜂、脑细胞、经济系统等生动实例,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思想迷宫。这种写作手法本身就是对其倡导的“分布式认知”理念的践行,鼓励读者摒弃寻找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学会在知识的碎片化中自主探索联系、构建框架。对于习惯了教科书式循序渐进推导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思维革命”。
而《失控》的难读之处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在这个信息如碎片般散落的时代,它迫使我们放慢脚步,深入思考;在今日头条、小红书、抖音等算法驱动的信息平台上,我们被不断推送着“量身定制”的内容,而它则像一位智者,引领我们走出舒适区,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完整的认知网络。或许,凯文·凯利最伟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他预见了哪些具体技术,而是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应对复杂世界的新思维方式。当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失控”时,这本书教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找到方向。
对于那些想要“啃”下这本“天书”的读者,我的建议是:不要试图“征服”它,《失控》适合放在床头,闲暇时随意翻看几页,让那些看似玄奥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发酵”。比如,当你使用滴滴叫车时,可以思考这背后的“分布式系统”;当你呼叫“小爱同学”帮你开闭空调、窗帘、灯具时,可以琢磨下“物联网”带来的智能生活;当刷小红书看到热搜突然爆火时,可以忖量一下“涌现效应”是如何发生的。阅读《失控》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我们单一的线性思维升级为能够多维度连接的网络思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