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开学逸事

  □马晓炜

  新学期的钟声敲响,学子们满面春风踏上知识探索的征程。在今天,开学或许只是领取课本、整理书包的寻常时刻,但回溯古代,开学却是一场庄重深远的典礼,藏着对知识的敬畏、对老师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何时走进学堂,古人自有农桑时序里的安排。每年的9月,是大多数当代学子的开学日,而在古代,学生入学可不是这个时间,因为古代以农业为主,开学也要跟上农忙的节奏。只有等地里庄稼没得可收可种了,才开学,毕竟民以食为天。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从中不难看出,汉代学生是分三个时间开学的。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不断,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有“春夏务农,冬入学”之说。后来冬季入学成为古代乡村学校较为普遍的选择。一年三个学期的制度也一直被沿用,宋元明清亦是如此。宋代陆游《冬日郊居》中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的诗句,正是冬日开学的鲜活剪影。

  几岁踏入校门,古人的尺度远比今日宽松。那时入学年龄多在8至15岁之间,具体还要看孩子心智发育与家庭境况。据《魏书·刘兰传》,北魏人刘兰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如今来看,恐怕是很难想象的。到了唐代,六七岁的儿童就可以上“小学”了,这和现代的入学年龄差别不大。唐代药王孙思邈就是七岁上学的。明朝不但要求“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而且官府还出台强制性措施,要求“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也就是说,如果8岁不送孩子去上学,那么父兄将会受到责罚,足见当时朝廷对教育是何其重视。

  入学前要备些什么,古人早有“三件宝”的讲究。孩子入学,对今天的父母来说是件大事、喜事,开学前热火朝天地张罗各种学习生活用品,古人当然也不例外,入学前需备齐“三件宝”:“束脩”,即学费;“青衿”,即现在的校服;“笈囊”或“褡裢”“包袱”,类似现在的书包,用于放置笔墨纸砚和行李等。古人求学非易事,没有简便文具,笔墨纸砚全靠肩挑背扛,为拜师常需起早摸黑、跋山涉水。明代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就描写了当年顶风冒雪的求学经历:“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作者年轻时求学路之艰辛可见一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路就是一段磨砺身心的修行之路。

  开学要有怎样的仪式,古人的讲究藏着对成长的郑重。生活需要仪式感,开学这件事尤其如此。当下开学典礼遍及校园,古人的“入学礼”同样隆重,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并称人生四大礼。那时孩子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而开学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环节,可谓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仪式感满满。这些传统的礼仪对于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接物、立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开学季,是求学之旅的起点,亦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重温古人的开学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痕迹,还有先辈们对知识的尊崇与对未来的期许。愿每一位学子在新的学期中,怀敬畏之心,启智慧之门,循先辈足迹,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