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乞巧”

  □钟读花

  七夕“乞巧”,穿针走线,“向月穿之”大概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线是什么色彩的线,如何“穿”法才算乞巧成功,那就不一而足了。

  唐人林杰有一首《乞巧》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从中可以看出,望月而穿所用的线是红丝线。至于如何才算乞巧成功,则不清楚。

  五代王仁裕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记有“乞巧楼”一则。文曰:“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宫中,自是不同于民间,乞巧大有仪式感。要结彩楼,要陈瓜果酒炙,要设立牛郎、织女的供像,还要有音乐伴奏;而乞巧所用之针,亦特别,是“九孔针”,线则是五彩线;“向月穿之”,线过针孔(九孔皆过),谓之“得巧”——乞巧成功。“士民之家皆效之”,证明此种乞巧方式已然由宫中普及民间矣。

  而清人项映薇在其《古禾杂识》一书中则是如此记载“乞巧”的:“七夕穿针,须月下三穿而中。又捉蜘蛛藏盒中。”“月下”,自不待言,自是“望月而穿”;“三穿而中”,当是连续穿三次,而且每次都过,才算乞巧成功。那么,文中的“捉蜘蛛藏盒中”,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是暗示了另一种乞巧方式“蛛丝乞巧”。

  同样是《开元天宝遗事》,记有“蛛丝卜巧”一节,其文曰:“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把蜘蛛闭于小盒中,是让其在小盒中拉丝,到第二天,看所拉蛛丝的稀密程度,来判定是否“得巧”:“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蛛网穿梭,亦含有“织”的意思,所以,以蛛网之稀密来验证得巧多少,亦在情理之中。项映薇文字中“捉蜘蛛藏盒中”,正是此等意义。

  更有意思的一种“乞巧”,谓之“摆七巧”。周越然《风俗随谈》一书中,引用孙南周日记内容,曰:“粤俗闺女之摆七巧,乃显其技能焉。每年七月初六晚,堂中设案结彩,悬张书画,灯烛辉煌,重门洞启。桌上所陈,如果子、碟子、茶杯、碗盏之类,并旗帜、御牌、伞扇等,凡所应用,莫不悉有;均明亮之纸为质,粘以芝麻、绿豆、米谷之类;染色配成芝麻最多,甚工细。有渡银河之船,舱棚桨橹,窗能启闭,甚周备,工略粗,亦非易。具花纹甚多,如芝麻、古老钱是也。有闺女未嫁,而稍堪温饱,定摆无疑。亦有妯娌仍为之者,事属偶然,即北边乞巧会之变相,盖乞巧乃其赐,此则呈其技耳。”此种七夕风俗,只流行于粤地,而且时间是在七月初六晚。

  摆设种种,装饰种种,工巧种种,只为了一点:呈其技耳。所谓“技”,就是“巧”,故而,此等风俗,重在彰显一个“巧”字。

  这,也算是“乞巧”的一种变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