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鸟护鸟佳话
□徐锐
鸟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爱鸟护鸟,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好的爱鸟护鸟故事。
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不仅爱菊,而且爱鸟。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南山的田园诗人,以自己需要安居之切,深深体会到鸟儿也应有个栖息之地。于是便亲自动手,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起树来,让鸟儿成为自己的“芳邻”。他还写了一首五言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说明只要人们与鸟为友,就能有一个“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的幽美舒畅环境。
北宋翰林学士苏东坡,平生热爱花木,珍惜禽鸟,留下了不少护花爱鸟的佳话。一年,苏氏父子三人出川赴京,舟行川江,涪州旧友送给苏东坡一只山胡名鸟。那珍禽红颌蓝脯,目光熠熠,异常秀丽,东坡爱不释手,欲留,恐它离群悲鸣;欲放,又怕它落入恶鸟之口,于是感叹而赋《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终日锁筠笼,回头惜翠茸。谁知声(口畫)(口畫),亦自意重重。夜宿烟生浦,朝鸣日上峰。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爱鸟之心跃然诗中。最后,还是把那可爱的小鸟放归山林。
苏学士爱鸟,出自母亲自小的教诲。苏母程氏生性贤淑,秉性慈爱善良。她常对儿女们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正是由于不忘母亲的谆谆教诲,苏东坡才深知“欲观好花莫折枝,欲玩珍禽勿笼囚”的道理,成了一位爱鸟之士。
东晋有一位名叫支道林的僧人十分喜爱白鹤。一天,有人送给他一对白鹤。支道林怕它们飞走,便剪短了它们的双翅。白鹤本是一种展翅高飞、翱翔蓝天的禽鸟,此时因不能飞翔,低垂着头,懊丧地瞅着自己被剪短了的翅膀,发出声声哀呜。僧人心想:这对可爱的白鹤,既然有直上九霄之志,岂愿做贫僧的玩物?于是,他精心喂养这对白鹤,使它们的翅膀很快长齐了,身体也养健壮了,然后选择了一个晴朗的天气,放它们飞走了。
清朝著名书画家郑板桥52岁得子,全家爱若掌上明珠。但因自己在山东潍县做县令,不得不将幼子托付于弟弟照料。一天,有位家人从外边带回一个鸟笼,养了一只画眉鸟送给孩子玩。孩子不领情,当场拒绝,并说:“我爹不许笼中养鸟,人图愉悦,而鸟却困在笼中,何情何理?”说得大家连连点头称是。
事有凑巧,正在此时一匹快马飞驰而来,信使送来了郑板桥的家书。大家立即围拢过来,只见一纸清秀小楷,开头就写到:“我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也。”郑板桥还在信末抄录了欧阳修的一首题为《画眉鸟》的诗,诗云:“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规劝胞弟爱鸟护鸟。
郑板桥的这番话,使家人感动不已,于是一起动手,植树造林,共同创建“鸟国鸟家”。几年后,郑板桥的家乡便花木扶疏、绿树成荫了。黎明时,百鸟扬翠振彩,一片啁啾之声。郑板桥爱鸟护鸟,更重视为鸟儿们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传其在潍县也如此。有人便写打油诗赞之:“怪才郑板桥,敬民兼爱鸟。其子幼聪慧,谨遵父所教。爱鸟非不养,栽树种花草。鸟有家与国,生活才会好。今当学古人,莫伤无助鸟。鸟也有情物,岂可油炸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