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髈慰人心
□姚孝平
我的家乡浙江桐乡,不管办喜事还是白事,无论摆满月酒或是年酒,压轴菜永远是一只热气腾腾的蹄髈。
这只蹄髈,可咸可甜,摆在桌子中央,稳重壮硕,油光发亮,馋得众人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只要蹄髈端上来,客人们就知道菜已上齐,到吃席的高潮了。
蹄髈,即肘子,皮厚、筋多、胶质重,做法多样,烧酱焖卤皆可。在我家乡,新鲜蹄髈一般红烧,用于临时的酒席,比如丧礼;结婚、满月,有充足时间,一般用腌制的咸蹄髈,容易保存。
年底,家家杀猪,留下一两只蹄髈,用盐腌了,放进小缸。新年里,咸蹄髈用于祭祀和招待客人,再穷的人家也会有一只。没有蹄髈,不叫过年。
烧蹄髈需用大铁锅,水没过蹄髈,加糖、料酒、酱油,用柴火慢炖,至筷子能一插到底、汤汁浓稠方可。端出的新鲜红烧蹄髈,色泽红润,香气四溢,轻轻一碰,亮晶晶的皮和雪白的肥肉就化开了,卷入口中,软糯香甜。腌制的蹄髈,皮和肥肉收缩,油腻全消,精肉可一条条撕下来,咸嗖嗖的,非常下饭。
家乡有个说法,“无蹄髈不成席”,哪怕烧再多再名贵的菜,若没有蹄髈,也不算“酒席”。过去日子穷,农民就盼着有肉吃,有肉吃说明生活在变好,也认为只有吃肉才长力气。所以,蹄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父母那辈人小时候新年去亲戚家做客,那只蹄髈只起象征作用。主人热情地喊“吃肉”,客人都懂规矩,嘴上满口答应,但绝不动筷子,因为大人们都知道,这一只蹄髈要招待所有客人。蹄髈端进端出十几次,依然完好。客人实在忍不住想吃,也只在蹄髈边沿夹一点点皮尝尝口味。等所有客人都来过了,才把蹄髈蒸热了吃。
现在,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拜年时别说夹一块蹄髈肉,就是把整个蹄髈吃光,主人也会笑盈盈的,这笑完全出自真心,是真心希望客人们多吃点肉。席罢,主人还会叫客人打包些菜肴,如果给一只蹄髈,就显得特别热情。家里摆喜酒,若哪家客人因故没有来,第二天就得拿一只熟蹄髈送去,以示补偿。今年亲戚家有人结婚,年底一定要摆年酒请那对新人来吃,俗称摆“蹄子酒”。如果儿子找到的对象是媒人介绍的,结婚前要给媒人送去十八只蹄髈,表示感谢。
过去,农村酒席上的菜肴,价格以蹄髈最贵。如今,比蹄髈贵的有不少,澳龙、牛排、鲍鱼……然蹄髈依然被摆在酒席最中间,谁也代替不了它。这形状,代表团圆,这么多亲戚朋友相聚,吃喝谈笑;这厚重,裹着一代代人的习俗记忆,代表着传承。